片場有些紛亂,吵吵鬧鬧的。
這邊沒路。
場務正忙著幫助燈光師從小山村往片場搬燈光箱,一路上都發出吱呀吱呀的聲音。
演員們穿著戲服,化妝師們正在給演員整理衣服,現場補妝。
執行導演汪若林正配合攝影師確定第一個鏡頭的演員站位。
李一白則和黃建中,幾位副導演圍成一個大圓,討論接下來的戲要怎麼拍。
正說著,何冰和侯永都已經化好妝,走了過來,他們一過來,幾名副導演馬上有人起身讓座。
李導禮貌又不失威嚴地拉著他們坐下,道:“正好,你們趕緊過來,咱們說說這場戲!”
何冰和侯永都是老演員,按道理來說李一白是不用講戲的,但這場戲實在太重,他不得不花些心思,也正因為這場戲重,黃導怕李一白吃不穩,才過來要合拍。
不過他是過來把舵的,這會兒還沒開過口,只是靜靜聽李一白的想法。
他不說話,李導就當他不在。
這是他上一世就養成的好習慣,機會是靠自己爭取的!
兩名演員坐下,李一白手上拿著記號筆,指著劇本對侯永道:“拍這場戲之前,我們首先要確定一件事,秦孝公肯定是支援衛鞅變法的,只是他沒想到變法的第一關就是如此困難。”
“這場戲的前面一場內容他和黑伯先去了老白駝的家中,看到老白駝家無人照料,已經有些殘破,秦孝公是很感嘆的。接下來,他派黑伯去通知衛鞅,又接到衛鞅的書信,煩心不已。”
劃重點:老白駝。
“老白駝”是《大秦帝國》這部戲中一個很重要,又非常特殊的線索型人物。
開篇的“少梁之戰“時他在戰場廝殺,為了國家,大小兩個兒子戰死沙場。
後來嬴渠梁決心變法,又請來老白駝為秦國刻國恥石。
就是這個一個人,卻因為捲入私鬥仇殺,連殺戎狄百姓七人,要被衛鞅拉出去問斬。
可以說,他就是秦國“老國民”在變法中的一個縮影。
救不了這個人,秦孝公的情緒可想而知~
“到了我們目前在拍的這場戲,他其實對衛鞅如此不講情面有些怒意了。作為一名封建時代的君主,秦孝公是掌握生殺大權的,普天之下就沒有多少他們不能做到的事。可如此一個人物,因為變法,卻連一個親近的人都保護不了。”
“這種憤慨的程度,你一定要把握住!”
兩名演員聽到李導的分析,都是連連點頭。
秦孝公的飾演者侯永更是注意到:李一白是在提醒他要把控住戲與戲之間的差別和銜接。
不過李導也沒有針對他,這是很多導演都會犯一個錯誤。
......
因為拍攝地的不同,劇本上前一場戲和後一場戲的拍攝時間有可能相差幾個月,演員的情緒很容易接不上。
這樣出來的結果就是前一場戲明明非常憤怒,下一場戲明明憤怒程度應該增加,可鏡頭是卻減輕了不少。
這種情緒錯位非常影響觀眾的代入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