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一白上一次到塞罕壩拍戲是《射鵰》的時候。
那時他壓根沒聽說過這塊地方,不覺得有什麼神奇。
也正因為拍《射鵰》,他才對這麼地方對了一些瞭解,當他知道這個地方原來是一片“飛鳥無棲樹,黃沙遮天日”的沙漠,而現在已經變成青青林場的時候,實在難以置信。
接下來他又深入了一下,才知道是62年林業部一聲令下,三代人用青春建設起了這份成績。
說實話,他聽到這個訊息的時候,內心湧起了無盡的自豪,甚至有些熱內盈眶。
或許全世界只有偉大的中國人民才能靠著“愚公移山”的精神完成這一項項的成績吧~
車上。
李導正和汪若林交談,告訴他一些做執行導演的要點。
這事兒說白了就是幹輔助,作為導演和劇組底層人員的潤滑劑,要溝通好關係,同時要了解導演想法。
比如天氣熱了,群演們拍起戲來肯定很難受,容易偷懶。
執行導演就要提前買好水,安撫好這些人,有時間還得陪著他們吹吹牛逼。
再比如今天要拍什麼戲,你得提前瞭解劇本,和演員對戲,儘量在開拍之前把絆腳石們拿開。
要是你能把事事都想在導演前面,只讓他喊那一聲“咔”,那麼恭喜你:
只要有人給機會,你就可以當導演了~
李導此刻心情不錯。
汪若林是個當學生的好料子,學習積極型很強,也沒有露出喜歡偷懶的苗頭——這玩意對執行導演來說是最要不得的品質,他是第一線工作人員,他只要偷懶,劇組肯定上行下效,整個氛圍都給破壞掉。
他琢磨著,眼下烏蘭寶音已經“出師”,只要再培養出幾個人保證不斷代,公司未來就不缺導演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
開機的第一場戲,按道理來說應該撿簡單的拍,搶個頭彩。
不過,由於場地問題,這邊就沒有簡單的戲。
最後只能難中選易,挑了一個商鞅的“獨角戲“。
別誤會,說是獨角戲,可其實人數不少,作為戰場,屍體鎧甲遍地,還有一些負責打掃戰場計程車兵,只不過這些人都在後景。
李一白和演員講完了戲,就等待道具師們忙活。
終於,排練完畢之後,汪若林跑過來對李一白道:“李導,已經準備好了。”
“好,告訴各部門,準備開始!”
這是《大秦帝國》開場的一齣戲,講的是“少粱之戰”後,魏國正在收拾殘兵打掃戰場,作為丞相公叔痤手下門客的衛鞅也跟隨老師一起到戰場上游歷,他打掃戰場時竟然發現秦兵肚子裡吃的不是糧食,而是草,十分震驚,並告訴老師這是糾糾烈士,可敬可親。
說白了,這就是給秦國軍隊吹牛逼。
由於是開場,李一白設計了一點不同。
鏡頭先是對準一杆旗幟,旗幟上站著一隻代表“屍體”“不詳”的烏鴉,然後慢慢往下搖,出現破敗的鎧甲,遍地的屍體。
襯托出戰場殘酷悲涼的同時,衛鞅出場。
李一白緊緊的盯著鏡頭,前面部分都沒有問題,等到何冰一出場,他馬上感覺到了違和感:“不對,沒有那股味兒啊~”
......
喜歡我就想認真做影視請大家收藏:()我就想認真做影視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