剪輯對一部影視作品的重要性無需贅言。
電視劇或許沒有電影那麼麻煩。
但如果李一白想放心拍自己的《水月洞天》,那麼他一定得讓自己的剪輯師搞清楚兩件事:
剪輯的首要標準,是保證情節和人物情緒的流暢性。
尤其是全墉作品的改編。
在小說中,視角在人物之間切換起來非常容易,時間也可以直接交代。
但電視是畫面內容,切換起來就很麻煩。
有時候,視角一換。
主角就會莫名其妙出現了一個新地方,變了一個年齡。
如果硬來,不加以介紹,觀眾自然會覺得彆扭,最後會反應到收視率上。
遇到這種情況,就需要剪輯師發揮想象力了。
搞清楚基本邏輯,這點很重要!
尤其不能以看過原著的水準當成觀眾的水準,要跳出框架,不然沒看過原著的觀眾肯定是一頭霧水。
嗯,在這點上,剪輯師的工作順利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於導演前期拍攝的內容。
.......
這版的剪輯師叫張津,是大鬍子外甥。
很明顯,做剪輯,他是幸運的~~
李一白非常習慣於站在觀眾角度思考問題。
對在這塊很在意,也很熟練。
每次出現視角切換,或者主角消失後再出現。
他經手的劇本上必須要安排一場對話向觀眾解釋原因。
正如《天龍》裡阿朱和喬峰的雁門關再會一樣。
幾句話,先把人物的行程給交代清楚,不要讓觀眾一頭霧水,帶入感自然會強一些。
他還有一個習慣,每當劇本上需要轉場的時候都會有意識拍攝一些轉場鏡頭。
比如兩條人物故事線交接處。
人物口中吐出一個名字,自然抬頭望向遠方,或者低頭沉思。
兩個劇情點交接,要透過合適的人物之口說兩句“我們一起去看看吧”“走......”這樣的話,把觀眾也給帶入情景。
很簡單,很細微的一個動作。
就會使得轉場過程變得非常自然,降低觀看門檻,觀眾理解起來也清晰。
這點其實是很多導演都沒有注意到的。
張津只要不是傻貨,看到李一白拍攝的素材自然知道該怎麼做。
閒提一句,如果導演嫌多拍攝轉場鏡頭麻煩。
還有一些辦法更粗暴,更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