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主考官王堯臣剛剛放下一份卷子,又順手抽起一份卷子,望了一眼不禁輕微一訝。
主考官歐陽修聞聲,絲毫沒有關注的意思。
春闈大試,批捲過程的驚訝聲實在太稀鬆平常,根本不稀奇。
若是王堯臣自覺手中的卷子足夠優異,他自會與自己商量,一起給予這份卷子一個公正的排序。
“臣對:臣聞民為邦本,本固邦寧;兵者國器,器利國威。今江淮潦災,餓殍塞途......”
王堯臣認認真真的讀了一遍文章,喝了一口茶,回味了半響,一笑。
結構嚴謹,對策系統,具有不俗的可操作性,且引古證今,兼顧皇權威嚴與士大夫訴求。
有意思!
江子川,不差!
薦卷排序這一環節並不能拆封考生的名字。
不過,哪怕尚未拆名,王堯臣也隱隱認出了卷子的主人。
這種堂皇正大而又切實可行的策問,沒有真見識絕對作不出來。
特別是涉及邊疆,莫說是舉子,哪怕是一些廟堂上的朝臣,給出的對策也未必比這文章上的有效。
作這文章之人,絕對去過邊疆,且受到過封疆大吏的傾力指導。
這篇策論,幾乎可列為獨一檔。
高水平的舉子,邊疆學習......
不難猜!
作為韓章的唯一弟子,又是名揚天下的人物,或許江昭都不知道,他受到了韓系人員非常之高的關注度。
更別提他曾經書信一封安撫丁憂王堯臣,那就更是受到韓系人員的關注。
王堯臣一伸手,這份卷子就歸入了薦卷的最上首。
要是這卷子真是江昭所作,那自然最好,順帶提攜了未來的韓系核心。
要是這卷子不是江昭所作,那也無妨,這卷子本就有策論第一的水準。
“嗯?”
歐陽修有些意外的抬頭,伸手抽過卷子。
直接排第一?
王堯臣沒說什麼,僅是點頭。
.......
時間過得很快。
歷經十五天批卷,初步排序,幾場考試的第一名已然出爐。
第一場帖經墨義,第一名竇卞,字彥法,文章水準有爭議,但經過十幾位考官過目,還是坐穩了位置。
第二場策問時務,第一名江昭,字子川,一篇文章得到了主、副兩位考官的認可,不少考官傳遞評閱,也甚是認可。
有些東西,不對比不知道,一對比就很容易分出優劣。
第三場考論、判、詔、誥、表,第一名蘇軾,字子瞻,一篇《刑賞忠厚之至論》,甚得歐陽修青睞。
初步排序已經排好,文章水準也有了定數,自此彌封的名字就可拆封,進行綜合排序。
以往文質彬彬的十幾位考官,都有自己的門路,為了一些爭議不斷的三甲名額,卻是吵得不可開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