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餘位舉子,一人考三場,也即近三萬張卷子,因一份卷子得經幾個考官過手的緣故,又增加了不少工作量。
批卷時間約十五天左右,須得批好卷子,並以優劣排好序。
這是一場硬仗!
其中,主、副兩位考官都不參與批卷,主要負責統籌考務、監督流程及裁定爭議卷,核心職責是複核與終審,定下最終的排名。
因此,兩人的目光會著重於底下考官推薦上來的卷子,也即薦卷。
一份卷子,起碼經過兩位考官的手,兩位考官都認為不差,那就可將卷子挑出來,放入“薦卷”名單。
一般來說,一位考官有三十份薦卷名額,薦卷又分正卷與備卷,一起呈遞於兩位主副考官。
十五位批卷的考官,一場呈遞上去四百五十份卷子,兩位主副考官會慢慢挑選卷子,初步單場排名,剔除一些自認不合格卷子,僅留下四百份左右。
如此,三場皆是剔除一些不合格的卷子,累積留下一千兩百餘份卷子。
這會兒,卷子就已經批完,哪一份卷子是什麼成績水平,排序是什麼水準,都已經出了結果,且有考官標註。
是以,彌封的名字就此可以開啟,進行最後的綜合排序。
理論上,一人考三場,一千兩百份卷子也就對應四百人。
但這僅是理想化的考量,實際上因考生偏科的緣故,三場考試,一些考生可能只有某一場考進了前四百名,一些考生則是某兩場考進了前四百名,唯有少數考生,三場都進了前四百名。
一千二百份卷子,對應的考生數量往往是六七百人。
那些三場都進前四百名的人物,註定不可能落榜,排序時最低都是二甲。
兩場都考進前四百名的舉子也不會落榜,要是策論作得優異,甚至可排於二甲前列。
唯有那些僅是一場考進前四百名的舉子,相對危險。
因官家重視策論的緣故,第二場策論考進前四百名的舉子也不太可能落榜。
因此,那些只有一場考進前四百名,並且那一場是第一場或者第三場的舉子,就註定悲慘起來。
這種舉子不在少數,往往有四五百人,而究竟哪些幸運兒能夠中第,純是瞧考官偏好與心情。
所謂的內幕交易,往往也是這個時候出現。
權貴子弟要想透過內幕交易一舉中第,實則也得憑本事走到這一步,達到“起碼有一科進前四百名”這樣一個公認的下限。
綜合排序,這一步又會剔除三百餘人。
歷經薦卷、單場排序剔除、綜合排序剔除三次挑選,活下來的就是貢士。
又因昔年有一位名為張元的貢士,殿試時落選憤而投向西夏,並一路幹到了宰相的緣故,官家甚是心痛,宣佈殿試不在黜人,僅是排序。
也就是說,但凡走到貢士這一步,要是不要求更多,那就已經可以開始慶祝。
當然,有人是閒雲野鶴的心態,自然也有人野心勃勃,靜待庶吉士考試。
貢院。
主考官歐陽修與副主考官王堯臣挨著坐在一張木質書案邊,案上放著幾沓卷子,都是底下批卷官送上來的薦卷。
這是“策問時務”場的薦卷,足足四百五十份,呈遞上的薦卷都是要兩位主考官進行初步篩選排序的卷子。
經三次初步篩選排序過後,要是考官們都無異議,就可拆掉彌封的名字,十七位考官一起見證,進行最終的綜合排序。
而綜合排序,也就是放出去的黃榜。
一眼望去,這些策論薦捲上,不乏“薦”、“通”等標註。
薦、通、粗、否,也即考官的四種評介。
有資格拿到主、副兩位考官面前的文章,少則一個“薦”字,多則兩、三個“薦”字。
此刻,主、副兩位考官正一絲不苟的批卷,爭取讓這場春闈大試儘量公平。
“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