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人功成名就的同時,另一半人卻死去了。
也正因如此,在過去的幾年間,張義才會每年拿出數萬兩銀子資助江西遺族子弟讀書,儘管他們實際上並不需要——他們都繼承有父輩用性命換回的功田。
但張義仍然希望自己做點什麼。
“也許,我可以去做更多的事情……”
看著鏡中,鬢角的斑白,張義自言自語道。
“也許應該為普通的百姓做些什麼,是不是應該在諮議院裡提一下?”
諮議院是興乾十二年,經皇帝特旨興建的諮議機構,儘管千百年來士紳作為介於官方和民間之間的社會階層,將政府與社會聯絡起來。與官府互相配合,共同管理社會。但是實際上,他們的參與卻沒有任何合法性。
興乾十年,陛下夜讀史書時,看到漢代的鄉三老、縣三老可以向朝廷反映地方官的政績、替朝廷監督地方官員的典故時,想到了士紳與官府的合作,就想把民間輿論透過制度化的、合法化的、代議制的方式納入到制度中來。隨後便與閣臣探討如何在大明建立類似的制度。經過兩年的研究,大明於各地設立諮議院、諮議局,諮議員都是選擇公正明達士紳。
也正是從那個時候起,張義就作為省諮議院的議員,作為勳貴的他不需要經過府諮議院的選舉,就可以直接進入省諮議院為諮議員。也正是在諮議院,張義找到了存在的價值。他可以在院中議論本省事務——預算、決算、公債、工程等,也可以監督地方官員政績得失,甚至如果透過的話,可以直接以諮議院的名義上書內閣建議處置官員。
現在諮議員的風光,絕不遜於史書中的三老。遺憾的是,除非省巡撫特定召集議員,否則省諮議院每年不過只召開三次會議。
在絕大多數時候,張義的生活都是平淡無奇的。
不過,他也有一些值得驕傲的事情,當列車呼呼冒著蒸汽穿過這裡的山谷時,他都會為之驕傲——那條鐵路正是他力主建立的,儘管初衷是為了煤炭,但是鐵路卻把萍鄉與整個大明聯絡在一起,在過去的多年間,鐵路早已經改變了這裡的人們的生活,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
“還是穿軍服吧!”
看著鏡中的自己,在思索良久之後,張義選擇了穿上軍裝。兩個星期前,他接到了以陛下發來的電報。陛下將會召見他,並且希望他帶上次子一同進京,表示希望瞭解年輕人的想法。現在,他正準備去中都,他必須為這次詔見提前做好一切準備。
不過,他到不需要帶著次子,因為他的第二個兒子,就在中都的書院就讀,至於長子,則遠在好望角——作為海軍軍官的長子,是張家走的最遠的人。
望著車窗外面,日益繁華的家鄉,張義可以看到人們的生活方式正在發生著翻天覆地的變化。
就在張義踏上火車的時候,兩個年青人也從湖南長沙擁擠的車站月臺上登上了前往武昌的火車。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哎呀,總算是舒服一點了!”
進入二等車廂後,在先前的擁擠中,擠的滿頭是汗的楚明,有些好奇的打量著這車廂,相比於擁擠的三等車廂,二等車廂裡的人倒不多,車廂裡的乘客,憑身上的衣裳也能看出來,大抵上都是士紳。畢竟,二等車廂的票價倍於三等車廂,一般人是不會選擇這麼貴的二等車廂。
“哎呀,明常,你說等我們到了武昌之後,是坐輪船,還是坐火車?其實,如果不是因為好奇這火車到底是什麼模樣,咱們其實大可以坐輪船去中都的……”
楚明扭頭看著朋友,卻看到朋友的眼睛盯著車窗外,只是一言不發的做的在那裡。
“明常、明常?”
有些走神的左子明聽著好友的在喊自己,回頭看著好友。
“硯生,有什麼事嗎?”
“你啊……”
見左子明那副迷茫的模樣,楚明笑道。
“怎麼最近老是這麼容易走神,若不是我知道你是號稱我湘陰第一才子,還道你成日心智迷失呢。”
“休再提什麼湘陰第一才子,這天下最不需要的就是才子。”
見好友又提及在縣學中老師的戲言,左子明有些不快的說道。
“哦?”
詫異的看著好友,楚明反問道。
“明常為什麼這麼說?”
“甲申天變,天下才子何其之多,可又有何為?”
左子明凝視著遠處,語氣顯得有些沉重。
“這與國最是無用的,恐怕就是所謂才子的詩書文章了,至多也就只能陶冶情操吧……”
喜歡大明鐵骨請大家收藏:()大明鐵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