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網”最新網址:https://wfxs.app,請您新增收藏以便訪問
當前位置:微風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大明鐵骨 > 第278章 無用

第278章 無用 (第1/2頁)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好書推薦: 特種進化 秘戰風雲 奮鬥在貞觀 三國:開局自爆身份,這天下穩了 靖康前夜,我成了鄆王趙楷 駙馬乃紅顏 紈絝修煉手冊 三國:我曹家長孫,開局毒翻赤壁 亮劍:我被李雲龍拜為大哥 大唐順風鏢局 帶著軍火庫到大明 山賊票號 人在三國,開局自爆穿越者身份 戰神文鴛 為政大明 開局狙了個大佐 空間第一農女 帶著手機闖大明 標準的領主生活 公主我真不是太監

時近中秋,按照千百年來士林的習慣,士林中人紛紛舉行各種聚會,一時間詩詞新作更是層出不窮,儘管傳統計程車林正在趨於沒落,但是在過去的十年間,一種新士林出現在大明——舊士林為了傳承不僅接納了書院大學的“學士”,甚至還主動透過聯姻等方式實現了所謂的文武合流。

曾經為士林輕視的勳貴、勳士也主動的研修文章,當然,他們並沒有拋棄“武”,也正是在這個過程中,一種倡導忠君、信義、廉恥、尚武、名譽計程車林精神,取代了舊時計程車林精神。

在這個過程中,與其說傳統士林改變了勳士,倒不如說是時代改變了傳統士林,讓他們從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士,變成了手持刀劍的隨時捨生取義計程車人,春秋戰國時傳統士人價值觀再一次出現在這片大地上。

在這個過程中,舊時逞一時嘴利的“嘴炮”消失了,這種消失則是因為武人的習慣——面對他言語上對個人榮譽的汙辱時,他們會直接選擇用決鬥來解決問題。

為榮譽而決鬥,不惜性命!

這是新士林與舊士林最大的區別,也正因如此,過去以一句“匹夫之勇”輕蔑他人,任意逞口舌之利的嘴炮,在短短兩三年間就徹底消失了,匹夫之怒,流血五步。嘴炮們在新的榮譽觀面前,迎來了他們的末日。

有時候看似落後的東西,往往可以起到出人意料的作用。

不過,傳統計程車林仍然有著他們自己的影響力,比如士人的聚會時文人騷客把酒言歡,互贈詩詞,都是舊士林的習慣,現在大明計程車林仍然沿襲著這一切,並沒有因為他們的腰間挎上了刀劍,而發生任何變化。

中秋前後,但凡是公園、宅園會有無數的詩會,即使是平時以穿軍裝為榮的勳臣、勳士,也會紛紛脫下軍服,換上團領衫,一如尋常士人似的那裡吟風弄月。

“又是一次無聊的聚會,為什麼讀書人總喜歡做這種事情呢?”

扶著爛醉如泥的朋友爬上馬車的時候,望著天上那皎潔的月亮,年青人暗暗嘆了一口氣,一邊不住的笑著和那些從身邊走過的半醉的書生們說著“告辭”。與其它人不同,這個青年人儘管穿著團領衫,可舉手投足間卻帶著軍人特有的氣質。

“實學、詩書、武功……文恬武嬉……”

許是醉了,他坐在車上在那裡胡思亂想著,這些天的交遊結識的那些書生,只讓他感到一陣迷惘,他所讀的報紙中、書籍上,都說現在計程車大夫氣節遠盛於過往任何時代,即便是文士亦是剛烈非常。

“不是說但凡文士亦威武不屈,匹夫不可奪志嗎?為什麼我看到的卻一幅文恬武嬉的景象嗎?”

一邊看了一眼在身邊酣睡的朋友,他輕聲對馬車伕說道。

“慢點走。”

顯然年青人對於自己所看到的一切,似乎不太滿意,在最近一段時間,他結交了讀書人,也結交了不少勳士,但是他卻覺得有些失望。

儘管文人佩上了刀劍,勳士穿上了儒衣,兩者看似融合在一起,可是他仍然覺得雙方似乎都太刻意,那種刻意,甚至讓他覺得有一種文恬武嬉的錯覺。

武與文,在興乾十七年的大明,以一種特殊的方式結合著,互相溶匯、互相融合著。而在這個過程中自然有其唐突的地方,以至於讓人覺得的不舒服。

恰在這時,青年聽到友人酒醉的輕喃。

“……個書生萬戶侯。”

顯是即便是在夢中,他仍然在嚮往著那萬戶侯的風光。

非軍功不封爵!

大明重軍功、實學,輕文治,這是天下眾所周知的事情。

“難道將來大明的文治武功就是這麼不倫不類的嗎?”

有些失望的搖了搖頭,年青人又一次自言自語。最後他的眼睛朝著遠處看去,低聲輕喃道。

“勳士如此,那些勳貴又是什麼模樣呢?”

青年自然而然的想到了那些號稱的是“帝國擎柱”的勳貴,與過去任何時代不同,興乾朝對於勳貴是極為看重、推崇的,在軍中許多勳貴出任要職,儘管勳貴大都以軍職為主,可也有不少十幾年退役的勳貴在地方任職,而且聲譽頗佳。不過,對於青年人來說,因為沒有渠道接觸勳貴,自然不瞭解那些人。他更擔心那些憑藉當年的軍功搖身一變為“軍功侯”的勳貴們,會不會如史書上的勳貴那樣,其初代尚有用,但是子孫後代卻沉迷於祖宗的軍功中,多數都是紈絝子弟。若是這樣的話,那麼大明的將來怎麼辦?

想到這裡,青年自然想到烈皇之前的大明,現在的大明與過去一樣都是由勳臣出任高階軍職,以達到拱衛皇室的作用,但在世襲制度的保護下,勳臣的培養收效甚微,最後往往不過紈絝子弟。勳臣任職不但不能發揮應有的職能,而是加劇了軍政的廢弛與腐敗。

這又豈是大明之福?

正因為年青,所以,他有著自己的顧慮,或許,在他的記憶中,沒有經歷過的剃髮易服的慘痛教訓,甚至對於那一切的記憶都很模糊,但是從書冊中看到的那字字泣血的過往,卻讓他永遠無法釋懷。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應該去中都,去那裡看看,也許,在那裡還可以接觸一些勳貴……”

在大明,勳臣最多的地方,一個是南直隸,一個是江西,還有就是福建,究其原因,因為當年閩王北伐所領將佐大都是福建人,而陛下起兵於江陰,奠基業於江北,麾下將領自然多是南直隸人,而張煌言則以江西為根本,其麾下自然以江西人為眾。

興乾元年,剛登基的皇帝論功行賞,忠義軍、鄭家軍、以張煌言為主的各地明軍其將領大都獲封公伯侯,還有許多軍官獲封勳士,而隨後明軍的裁減使得數千軍中官佐退役返鄉,他們搖身一變成為地方的名流,作為介於官方和民間之間的社會階層,將政府與社會聯絡起來。與官府互相配合,共同管理社會。

作為平鄉侯爵的張義,與許多大多數沒有公職的勳臣一樣,早在十幾年前裁軍後,去除軍職後就回到了家鄉,在家鄉重修了張家大宅。當年張煌言入江西時,他曾率千餘同鄉子弟前去投奔,最後那些人大都也是功成名就——即便是被裁撤也得到了應有的勳田,儘管他們不得不遷往四川等地。可即便是如此,也讓他在家鄉,在萍鄉擁有極為特殊的地位。這個地位,並不是因為他的財富在江西能夠排得上首位。而是因為,他為家鄉子弟謀得很多福利。

作為平鄉侯的張義不用做任何事便可掙得鉅額收入。他在江西和湖北有上萬畝的土地——那是他的勳田,不過田地賺不了什麼錢,那怕是他的勳田是免賦的,每年不過區區幾千兩的收益而已。真正讓他成為富豪的,是萍鄉地下蘊藏著的煤炭,透過投資煤礦,他變得非常富有。

憑藉著煤礦每年數十萬兩的收益,張義成了江西首富,但是他覺得自己仍然少了點什麼。

他的父親——烈皇時的舉地——完全是另一種人。當年清軍入關,兵犯江西時,他與友人起兵,兵敗後自盡。是老僕把他的屍體揹回家,再後來,張蒼水領兵進入江西,二十六歲的張義率領鄉人投奔,一千二百同鄉,還者不過六百。

章節報錯(免登入)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