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乎也正是從那時起,“識時務者方為俊傑”就成了國人為人的原則,至於什麼恥,什麼辱,於國人的眼中,都是不值一提的“好死不如賴活著”,既然韓信可受胯下之恥,那我等又有什麼受不了的?
從此之後,無恥成了他們的代名詞,不知廉恥成了他們的秉性。
士可殺而不可辱!
死不懼而辱不受!
國人的魂魄失之太久了!
“士可殺而不可辱!”
這才是為人之道,至於什麼“退一步海闊天空,忍一時風平浪靜”不過只是懦夫之言,不過只是懦夫為自己的懦弱尋找的藉口罷了!
如果不具備知恥,一個社會就不會有秩序,人們做事就不會有底線。就像明末時許多士大夫的降虜一般,他們難道就不知羞恥嗎?
不!
不是因為他們不知羞恥,而是因為他們用“忍辱負重”、用“胯下之辱”來為自己的懦弱開脫,用所謂的“識時務”為自己解釋。而他們所需要的,僅僅只是告訴世人“先有韓信受胯下之辱,才有後來他的成功”,如此一來,也解釋了他們的行為——投降異族有什麼,我今日受一時之辱,換來的卻是個人的飛黃騰達,為何要頑固不化,為何要不識時務。君不知若項羽能忍辱負重,又豈會身死烏江?
似乎,他們的話辭真的有道理。
從此之後,中國計程車人成了什麼模樣?變得一個比一個會“忍辱負重”,一個比一個能容“胯下之恥”,一個個比一個會“識時務”,在他們的口中,這成了為人的“智慧”,成了“睿智”。
何不退一步?君不知退一步海闊天空?
何不忍一時?君不知忍一時風平浪靜?
而後人呢?為了學會古人“大智慧”,每一個都在那裡學著“退一步”,學著“忍一時”,學著“識時務”,這才是真正的“睿智”。
沒人有去計較,什麼是無底線的退一步,無底線的忍受,無底線的識時務。
最終,在這種忍一時中,區區百萬滿人統治億萬漢人近三百年。識時務的人們在異族奴役時,為其出謀劃策、出仕為官。即使是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依然有難以計數的漢奸為日本的入侵搖旗吶喊甘當漢奸。甚至到了二十一世紀,還有所謂的“精日”,不知廉恥的歡呼著“大日本帝國的輝煌”。
這,就是不知恥的下場……
“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可謂士矣。”
閉著眼睛,想《論語子路篇》子貢問曰“何如斯可謂之士矣?”時孔子的回答,朱明忠整個人都陷入了沉默之中,在這一刻,他感覺自己第一次真正意義上了解了鄭成功。
鄭成功的抑鬱成疾,正是因為他自覺無顏面對天下,是因為他自知其恥。
為人子、為人父。
父親為榮華寶貴降清賣國,兒子有違人倫。
如此奇恥大辱,他又如何能過得了自己那一關?
知恥……
此時又有幾人知恥!
若是世人皆知恥,滿清又何至於役使中國近三百年!
非但不知恥,更有甚者,更是以無恥為榮!
甚至就連自己……閉著眼睛,朱明忠想到了自己,他想到了在得知鄭芝龍安然返回時,也曾試圖和稀泥,儘管內心深處他希望鄭芝龍得到應有的懲罰,但在另一方面,他卻選擇了向現實妥協。選擇沉默,用不表態去默許著一切。
這不正是識時務的俊傑應該做出來的選擇嗎?
鄭成功為何糾結?
為何難以決斷?
他決斷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