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
為什麼會提前了?
原本朱明忠曾經想過,鄭成功也許會英年早逝,如歷史上一般,可無論如何,他都沒有想到,鄭成功會走的這麼早,比歷史上走的更早!
甚至和歷史上相似的是,他同樣也是被活活氣死的!
在歷史上,在父親被殺、永曆被殺之後,面對忠孝不能兩全的境地,面對無力迴天的困境,抑鬱成疾的鄭成功被鄭經的荒唐行徑給活活氣死,而現在,同樣也是被鄭經氣死。
歷史,走了一圈,又回到了這一步,一切都是如些的……古怪,甚至讓人產生一種錯覺,也許歷史是不能改變的。如果不是因為歷史已經改變了那麼多的話,朱明忠恐怕真的會相信這一點,甚至因此而心灰意冷。
“哎……”
看著那海的盡頭,朱明忠在長嘆口氣的同時,腦海中又一次浮現出了第一次見到鄭成功時膽戰心驚,儘管當時幾度險些丟掉性命,但是最後,卻僥倖活了下來。
若非是鄭成功,又豈有自己的今天?
一直以來,對於鄭成功,朱明忠都懷有一種崇敬的心情,無論後世的某些專家們如何言道著他“後期”如何沉迷於家族之業,進而“如何逆歷史潮流、抗拒統一”,但在朱明忠看來,鄭成功從來都是漢人的民族英雄。
與文天祥、岳飛他們一樣,都是民族英雄,或許他們“不識時務”,或許他們並非“俊傑”,但是,這個民族之所以能夠傳承五千年,正是因為這些“不識時務的之士”“逆潮流”而動,方才淬鍊了這個民族的魂魄!
至於那些所謂的專家、學者,不過就是一群當不夠奴才的混帳玩意罷了。
曾幾何時,鄭成功在朱明忠的心中,只是一個令人景仰的歷史人物,但是穿越之後,接觸到那個有血有肉的國姓爺之後,對他的景仰並沒有絲毫的減少,甚至更加的景仰了。
只有身處這個時代,才知道什麼是“螳臂當車”,才知道,鄭成功是用什麼樣的精神去試圖力挽狂瀾,或許,在另一個時空中他失敗了,但是他從未曾放棄過。
難道他不知道,什麼是以卵擊石?不知道什麼是螳臂當車?
他都知道,甚至比誰都清楚,但是他卻一直在努力著,戰鬥著!
大丈夫至死方休!
現在,他死了!
淚水又一次從朱明忠的目中滑落下來,鄭成功死了……他為何不能安然接受這七切?為何不能面厚心黑的接受這一切?他做不到,因為自尊心使然,因為他不願意接受這等恥辱!
恥辱,在另一個時空中,南京的失敗、永曆的身死、復國的無望……所有的一切壓在他的身上,是何等的絕望,而兒子的荒唐,更是讓他絕望至極,因為他知道,也許,真的無力迴天了,後繼無人了。所以才會鬱疾而死。
而這個時空呢?那樣的恥辱,他同樣無法忍受,無法接受,或許,這就是精神上的潔癖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唸叨著李清照的這兩句詩,朱明忠從鄭成功氣絕身亡上想到了國人的秉性。國人又有幾人能理解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原因?曾幾何時,朱明忠也不能理解,項羽為什麼“不肯過江東”?明明他只要回到江東,便有機會東山再起,可他為何不渡?
僅僅只是一河之遙,對他而言卻是生死之界!僅一念之間,卻是存亡之抉!直到後來重讀《項羽本紀》《項羽本紀》,朱明忠才明白了項羽“不肯過江東”的崇高含意:“籍與江東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無一人還,縱江東父兄憐而王我,我何面目見之?縱彼不言,籍獨不愧於心乎?”項羽在生死攸關的時刻,因為無顏見江東父老,因為有愧於心,終於放棄了生還的機會,毅然地選擇了死——“以死謝江東父老”。項羽的棄生赴死,是劉邦等人無論如何做不到的,也正因如此才讓後人扼腕不已,甚至覺得有點匪夷所思。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難道,他就不知道,什麼是忍辱負重?什麼是臥薪嚐膽?
項羽或許失去了生命,但卻留下了涵蓋千秋的知恥精神。而知恥是人類道德的基石,是社會良好風氣的源頭,是人之所以為人的基本品質。人一旦不知恥了,必定墮為類似動物的“非人”,什麼醜事、惡事、無人性的事,都幹得出來。也正因如此先人將知恥視為“士人精神”的靈魂,是士人為人處世的生存底線,是他們建功立業的原始動力。因為知恥,士人才有了“見侮而不鬥,辱也”的理念;“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的氣節;“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意志。
可惜,這種知恥精神,經歷了蒙元的奴役之後,在國人的身上幾乎蕩然無存,剩下的是什麼呢?
是退一步海闊天空的“大智慧”。
沒有人會在乎毫無底線退縮的是什麼?
是韓信可受胯下之辱的“睿智”。
沒人會在乎毫無底線忍受的又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