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這怎麼可能……”
在這個時候,沒有人去吹呼,所有的人都用一種古怪的眼神打量著那臺小小的電報機,他們自然不知道什麼其中的原理,對他們看來,這根本就鬼神莫測的奇異手段。
這是怎麼回事?
瞠目結舌的人們,看著那電報,看著那電報上的電碼,今天,他們所看到電報,完全顛覆了他們的認識,以至於在長達盞茶的功夫,所有人都是眼巴巴的看著電報,一時間,他們甚至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
在長時間的沉默之後,電報員才像想起什麼似的,連忙按動發報鍵,在滴噠聲中將收到的電報的內容發回。
“聖人之學,俱在踐履,學問之道、貴在實行!”
幾乎是在電報被譯出來的瞬間,朱之瑜整個人立即激動的說道。
“收到了,收到了……”
作為清河書院的山長,朱明忠的老師,此時他並不知道,這份電報於他,於“實學”意味著什麼,但這十六字正是他在清河書院所倡導的,對於一直致力於培養和教育真正的儒者,培養能夠治國理民、端本善俗,又能討除凶逆、扶危定傾“經邦弘化、康濟艱難”的“巨儒鴻士”的他來說,此時,看到這十六個字時,他整個人更多的是沉浸在對“電報”的驚愕之中,就尚未從震驚中恢復過來的時候,只聽朱明忠說道。
“回電:興教勸學實為古今天下國家第一義。”
這句話傳入朱之喻的耳中,讓他的神情頓時變得激動起來,看著朱明忠時,那雙眼中更多是一種感激,甚至因為感激而生出的臣服之心,甚至說連朱之喻自己都沒有意識到,這一刻,他已經不再將自己視為其老師,或者說大明的臣子,而是朱明忠幕中下屬。
有時候人的心態變化,甚至連變化者自己都不曾瞭解,對於他們來說,而當朱之喻整個人沉浸於那前所未有的激動之中時,對於這間電報房中的人們來說,他們所想到的卻是電報在方方面面的應用。
“經略,有了這電報,將來又豈還需要八百里加急,這電報傳遞豈不就是瞬間千里……”
儘管不過只是第一次看到電報,便是張金生還是意識到電報有作用,他同樣也想到了軍事上的應用。
“如果能將其應用於戰場,到時候,既然是相隔千里,這互相聯絡又豈需要數日……”
“可不是,有了這電報,到時候,即便是咱們身處千里之外,需要援兵也罷、糧草也好,只需拍上一封電報,清河這邊豈不就知道了?”
“可不就是這個道理,便是地隔數千百里之遙,一切事件,快馬公文倘未達到,透過電報衙署然可先得訊息。”
他們之所會如此驚駭,是因為自古以來中國的公文傳遞就以步行、傳車和快馬接力的方式,馳奔於廣袤的陸路之上,即便是八百里加急,亦需要數日功夫,而現在,這電報的出現卻改變了一切。
“到時候,即便是千里之外,稍有事端,朝廷中樞即可聞風而動,而不至於像舊時一樣,需要數日,甚至十數日方能得知訊息,若是當年西匪之時,朝廷能有此電報,又何至於有西匪之患?”
作為旁觀者的顧炎武,同樣也看到了這電報的好處,電報最大的好處就是傳遞的快速。
“借電報聞訊立動、消患於未萌!經略,以下官之見,這電報,必須從事修建!應先修遍江北,而後再聯通江南、待到他日天下匡正之時,再鋪至全國……”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顧炎武的建議,讓眾人立即看到了電報于軍事上的意義,尤其是於平息內亂上的益處,每每民變為何會的演變成為匪禍,甚至動搖國本,正在於訊息傳遞至京師時,民變已經愈演愈烈,待到京師得知時,已經民變演變成為為匪禍,以至於朝廷每每陷入被動。
但是現在,這電報的出現,卻讓眾人看到了根本上的改變——有了電報,民變初起,朝廷中樞就已經得知訊息,即可立即用電報調派軍隊加以平息。
聽著眾人在那裡感嘆著當年若是有了電報,這西匪斷然不會做大,最終禍亂天下的言語時,朱明忠怎麼也沒有想到,他們所聯絡的居然是電報在如何平息民變發揮的作用,不過隨後,他的心底又是暗自一笑,似乎他之所會“發明”電報,不過也只是想為情報事業服務——他需要一個更為快捷的情報傳遞方式,有線電報無疑是更為有利的選擇,
“不僅僅只是平息民變,將來邊疆異族異動也是如此,待到將來,全國電報網建成之時,朝廷對地方、即使是數千裡外的邊地,也是掌握如臂膀一般,如此一來,邊地蠻夷若有異動,朝廷亦可早日決斷,而不至於令其做大,如此,即可避免再出現建奴之禍!”
將話語從內部的鎮壓轉移到了外部之後,朱明忠同樣也肯定了他們的建議,修建全國電報網,用電報網連線沿海與邊疆,儘管對於十六世紀來說,這是一個極為浩大的“超級工程”,但也正是從這一年開始,無論是民變匪禍亦或是建奴崛起的教訓,使得在未來的十幾年間,即便是需要花費大量的資金,大明也未曾動搖過修建全國電報網的念頭,正是不斷延伸的電報網,從根本上改變了大明的地理空間……
喜歡大明鐵骨請大家收藏:()大明鐵骨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