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殿試確定名次
並且劉進更深入思考了一些後世的和親情況。
在後世,大漢和親,或者說大漢前期和親和大漢後期和親區別都很大了。
在大漢前期,當年劉敬提出和親的目的是為了令匈奴接受華夏禮樂觀念,寄希望於和親所出親大漢,甚至以甥舅之禮對待華夏。
然經過後來的實踐情況,這目的破產了。
然後在烏孫國的和親情況之上,情況又發生了有些變化。
當年烏孫國昆彌獵驕靡迎娶大漢細君公主為右夫人,但同時,匈奴也將匈奴公主嫁給獵驕靡。
若大漢不派人進行和親,而匈奴公主在烏孫國,如此長此以往,烏孫國定然親匈奴。
和親烏孫其目的便變成了抵禦匈奴對中立勢力的拉攏,並拉攏中立勢力。
然後在原本的歷史線上,劉病已登基為帝,史稱漢宣帝,神爵二年,匈奴單于親來長安拜謁,此標誌與大漢紛爭一百多年的匈奴終於徹底臣服大漢了。此後匈奴單于自請為婿。此時的和親其性質便已經發生變化了。此此時和親的目的便成為了籠絡臣服的藩屬國,當然還有加深藩屬國對大漢主從聯絡的目的。
這種情況在原歷史線上後世的唐朝表現的更加明顯。原歷史線唐朝的和親,大部分情況屬於唐朝將公主嫁給比自己弱的國家,且別管被冊封的公主是真公主還是假公主,但被冊封了,嫁給藩屬國的國王、贊普等等藩屬國的最高統治者,其被冊封的多是正妻的位置。甚至某種程度上,藩屬國就算是想來求親,大漢也不許。如唐太宗作為“天可汗”,某藩屬國有野心,其求娶了大唐公主便得到了大唐帝國的背書,瞬間就比其他沒有和親的藩屬國高貴了許多,娶了和親的藩屬國就敢打著“血脈正統”的旗幟攻擊原本為一族未和親的藩屬國。
如此來說更算不上屈辱。
看著眾學子關於和親的策對,再加上劉進對上一世各朝代和親政策的思索,他對和親政策的理解更加明悟了幾分。
尤其是這個時代距離東周西周並不算遠,對於血脈的要比後世重視的多,因此和親所產生的影響要比後世大得多。
正當劉進對和親進行深入思索的時候,眾人已經將所有的參與會試的試卷全部批閱完畢,交到丞相桑弘羊、御史大夫趙過這裡。
而且已經有人按照○多○少的順序給拍好了。
然而身為主考官、副主考官,自然有主考官和副主考官的特權。
在相差不大的情況下,他們可以行使搜落卷的權力。
所謂的搜落卷便是主考官同副主考官可在同考官未推薦卷中再查閱一遍,果有異材,亦可收錄。
這個“果有異才”怎麼個“異”,誰為“才”,這還不是主考官、副主考官說了算的麼。
丞相桑弘羊、御史大夫趙過二人看著眾閱卷官推薦的前十的試卷。丞相桑弘羊先翻閱的,在翻閱完畢,丞相遞給了御史大夫趙過。
待御史大夫趙過看完,桑弘羊彷彿閒聊問道:“此前閱卷可有中意之卷?”
趙過一聽,豈能不明白桑弘羊是什麼意思。顯然桑弘羊中意之人,或這時候中意的試卷未曾再眾閱卷官推薦十個人之中。
這賣人情的事兒又何樂不為呢?
當即御史大夫又翻了翻試卷,將一份試卷拿出來,笑著說道:“丞相。老朽以為此卷可為滄海遺珠。”
丞相桑弘羊一聽,嘴角露出一絲笑意,也翻了翻,將一份試卷拿出來笑著說道:“巧了,老朽以為此卷亦為滄海遺珠。”
兩人相視一笑,眾人推薦的十份試卷,其中兩份便扔進了那一摞沒被選中的試卷之中。
試卷確定,此時密封的名字籍貫等資訊尚還不能重新給解開。
但他們作為考官,下去巡場之時,他們早已經注意到誰誰誰寫的什麼內容了。
那十份試卷便送至了皇帝劉進的手中。
陛下經眾閱卷官閱卷,此十份試卷可為前十,但狀元、榜眼、探花尚需陛下確定。”
劉進點了點頭,將十份試卷看了一下,確定了三分試卷。
其中第一卷,劉進仔細看了一下,該試卷將和親與經濟結合起來,別具一格。
其中第二卷,分析了大漢作為農耕文明,而西域諸國作為遊牧文明,其和親所代表的意義不同角度來闡述。
其中第三卷,此人頗為中規中矩,依舊是從禮教角度闡述的和親政策,但說理嚴密,並充分總結大漢此前的和親情況,顯然基本功頗為紮實。
此三分試卷令劉進有點猶豫了,誰先誰後,他有點拿不定主意。
最終劉進斟酌了許久,還是將和親與經濟結合的作為狀元、將從文明角度不同闡述和親的列位榜眼,剩下的那份中規中矩的列位探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