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鹽鐵會議——歷史的慣性?
待劉據審閱完畢,完全沒有再修改必要,自然朝堂之上得進行討論一番。
劉進這邊正等著劉據這邊下詔什麼時候進行朝議審議呢,然皇帝劉據卻突然收到奏疏,礙於最近皇帝劉據所採取了一系列政策,在眾儒生看來,實在是禍國殃民之道,因此各地儒生群情激奮,不少賢良、文學帶頭,紛紛要求辯政。
當然,當年七國之亂,眾諸侯王名頭都沒直接指向皇帝,而是用“清君側,誅晁錯”的口號。
這群儒生自然也不敢直接指著皇帝不行,而是用的“謫亂臣,用賢良”的口號。
朝議之上,皇帝劉據,將一摞奏疏下發下去給眾人看。
奏疏之中的內容多有指責三公九卿仗著親近皇帝的權力,進獻亂政,導致國家產生了一些問題。
待眾人看了一番這些奏疏,皇帝劉據掃視了一眼眾人道:“諸位對此怎麼看?”
光祿勳金日磾道:“陛下,臣以為眾人皆是腐儒之言,不必理會便是。”
大鴻臚蘇武卻皺眉道:“臣以為當重視起來,如此大規模的上奏,其後定然有幕後之人。
當揪出其幕後者,處以極刑,以儆效尤。”
奉常張賀卻猶猶豫豫說道:“儒生群情激奮,若處理不得當,恐生事端。”
張賀為張湯之子,其父雖學刑名之學,但卻常以《春秋》釋案,因此其多少對儒學有親近之意味。
待眾人討論一番,一直未曾說話的御史大夫桑弘羊卻開口道:“陛下,既然儒生要辯論,便辯論一番好了。
正所謂理越辨越明,辯論一番,也可趁此機會了解我大漢施政之積弊,有則改之無則加勉。”
劉進在一旁,沒說話,心中則是胡亂想著:“難不成歷史的慣性如此之強,即便是劉弗陵未當皇帝,鹽鐵會議也照樣要召開?”
坐在上面的皇帝劉據則是思考著召開還是不召開的好。
看劉進在下面老神在在的,當即問道:“琅琊王,你以為如何?”
劉進一聽,倒是不慌不忙的起身道:“父皇,無論是否背後有黑手。
眾儒生之意也是民意,或準確來說其代表儒生這一類群體的民意。
因此兒以為當為民意提供表達機會。
此辯政當辯!”
聽劉進之言,皇帝劉據終於下定決心,狠狠的點點頭道:“琅琊王所言甚是,此政當辯。”
說完,皇帝劉據又想了想,看了看眾公卿。
田千秋已經垂垂老矣。
桑弘羊尚且正當年。
當即劉據開口道:“既然辯政,倒不如規格高一些。丞相。”
田千秋一聽,緩緩起身,用蒼老的聲音道:“陛下,老臣在。”
皇帝劉據看著田千秋這樣子,心中尋思他還能幹活嗎?
但作為三公之首,他不出面,顯示不出對此番辯政的重視,最終還是說道:“此番辨政之事由丞相負責安排。”
他又看向了桑弘羊道:“此番辯政由御史大夫桑弘羊負責與眾賢良、文學等辯論。”
“唯。”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二人起身應下。
“嗯,眾九卿等皆輔佐之。
屆時,辯政之時朕亦前往。”皇帝劉據又吩咐著。
“唯。”眾人再次應道。
二月,丞相田千秋在皇帝劉據的指示之下,正式提出和剛剛選拔出來的各個郡縣的賢良、文學開展一場坦誠的談話,瞭解民間疾苦,來為施政把脈。
皇帝劉據以自己的名義下詔,令丞相田千秋、御史大夫桑弘羊召集剛剛選出來的賢良、文學六十多人,就漢武帝時期、劉據執政兩年各項政策開展總結辯論。
並要求京中中高階官員全部參與。
所謂京中中高階官員便是兩千石以上的官員,如丞相司直、司隸校尉、大長秋、長樂詹事等。
而劉進也比較好奇這個時代的鹽鐵會議會有什麼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