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兩位來訪者一同走進了長寧宮。陶倫頭發斑白,氣質怡然,卻不住咳嗽,九江王得有七八十歲,走路需要專人攙扶。
九江王率先上前請道:“太後娘娘,雖說皇上大婚乃是天下空前之盛事,老朽此時前來確有不妥,但曲蒙河自上月中連日大雨,大水決堤,災情橫亙千裡,賑災之事迫在眉睫呀!”
太後露出招牌式的笑容:“這些事就多勞二位費心了。”對著馮琚道:“皇帝這兩日就把朝政放一放,多陪皇後散散心,朝廷的事有你舅舅和九江王盯著,別鹹吃蘿蔔淡操心,耽誤了正經事。”
陶倫卻看不下去,上前奏道:“啟稟太後,恕微臣直言,陳國公貴為大司馬大將軍,不僅不積極治水,反而把軍隊布滿沉珠、竹陽、襄桓等自家封地之邊疆,不許災民湧入避難,還大為搜刮,哄抬物價。如今的曲蒙河下游三省災民四散流離,流寇日起,已是人間煉獄!太後,將治災之事交給陳國公,實在是欠妥呀!”
“這等事我怎麼不知道?就算真的有這種事,步將軍也是為了封地的百姓著想,沒什麼錯。”
陶倫依舊不依不撓:“此事千真萬確,臣手裡收到一份工部尚書、侍郎、地方官員等數百人所撰的聯名信,上面列數了陳國公的重重罪狀,請太後過目。”說著將懷中的奏摺掏了出來,呈給了太後。
太後接過奏本,開啟來足有幾米長,匆匆閱覽了幾行字,丟在一邊:“你們朝裡兩派人,每天鬥來鬥去,我也是知道的。陳國公是你們最大的對頭,你們當然挖空心思找些罪名來彈劾他;他跟我提的可都是你們這幫人的劣跡。我如何確信你說的就是真的呢?”
“陳國公在百姓間風評已是極差,百姓苦不堪言,太後若還是不信,可以去陳國公治地親自一看。臣以為皇上既已大婚,應當主持親政。不如以這次水災為由,讓皇上親自下詔,罷免不力之臣,力主朝議,商討治水之良策……”
太後立刻陰了下來:“陶倫,你請了二叔當擋箭牌,敢情就是來給我下套,奪我的權了吧?”
九江王連忙稽首道歉:“老臣不敢。”
馮琚忙替陶倫擋陣:“母後,皇叔丈陶老師和只是為了國家大計,一時口快,兒臣現在資歷尚淺,對政局懵懵懂懂,還得多靠母後從旁扶持提點。您千萬別和他們二位計較起來。”
太後一拍案幾,喝道:“放屁,他們能上我跟前說三道四,還不都是你教唆的?你還來教訓我,叫我不和他們計較?”
陶倫又道:“先帝十七歲親政,太宗皇帝年幼失怙,十五歲一力擔起乾坤,皇上如今已近弱冠,早該親自理政,一覽天下。太後年事已高,不如早日歸政,含飴弄孫,念齋吃素,豈不美哉。如若不然,外戚幹政,奸臣作亂,神州禦國遲早要亡吶!”
太後怒道:“陶倫!皇上剛剛大婚,你在這兒胡嗪什麼?誰要亡國?我看是你要亡命!長濂,過來,賞陶倫掌嘴三十。”
馮琚急忙攔在陶倫身前:“母後,您不能這麼做!陶太傅是朕的啟蒙老師,天子之師,怎麼可以給一個太監掌嘴?”見小太監長濂就要上前,連忙喝道:“不準過來!”
太後得意一笑:“好嘛,學生護著老師,倒顯得我這個當孃的成了妖魔鬼怪。皇上,既然陶老師不能給太監掌嘴,那麼你自己親自來,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