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城主簿吳放,晏清記得這個人。
他是郭佑寧少時同窗好友,後官拜御史中丞,卻因言辭過激,招了皇帝的不滿,之後被尋了錯,遠發北疆。
本是罪臣流放,但許相逢為其求了情,皇帝看在許相逢的面子上,做了個順水人情,讓其到羊城府衙當了個小吏。
說來可笑,吳放大概是有史以來,頭一個領著聖旨,到邊疆城鎮的知府衙門裡做小吏的京官。
後來,郭佑寧感念少時同窗情誼,不忍昔日好友懷才不遇、終日鬱郁,也憐其才華被埋沒實在可惜,遂上書皇帝為其求情,將人提到自己身邊做了主簿,負責羊城大小事的文書處理,甚至在鎮北軍軍務上也能摻上半隻腳。
說其是郭佑寧憑著人情提起來的半個軍師也不為過。
吳放此人也確實有些本事,雖是憑著人情掌大事,卻也實實在在能辦成事,甚至能給出些恰到好處的建議,解決了北疆每年都要花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去解決的軍械修繕問題。
北疆冬日太冷,夏日不熱去晝夜溫差大,大型軍械無法收撿入庫,常年暴露在寒風之下,遭風霜侵蝕,若不及時修繕,便於城防不利。
吳放根據北疆的氣候和先行軍械的受損狀況,篩選軍械用料,改良軍械樣式,並建議郭佑寧上書皇帝,要到了北疆軍械自造的權力。
理由是,北疆氣候特殊,致使北疆軍械耗損嚴重,極大地加重了國庫財政的壓力。
若准許北疆就地取材,用北疆土生土長耐寒而生的材料來製造軍械,就能在極大程度上,減少寒霜對軍械的侵蝕。
自然也就剩下了大筆用於修繕軍械損傷的費用,可以用至別處;北疆常駐兵馬也可減少十分之一,而將這部分人口投入到農耕之中,促進北疆經濟的改善。
且北疆自行製造軍械後,朝廷也就無須再從內地運送軍械到北疆。
這一路上的開銷,自然也就能省下來。
相應的,朝廷可派人到北疆督察軍械製造,管控軍械耗材的取用。
同時,北疆每製造一批軍械,當年繳納賦稅是,就需要向朝廷多繳納一筆高額的軍械稅。
美其名曰是因為此特例只開在北疆,恐引來其餘三疆將領的不滿,遂加收賦稅,以示公平。
實際上,也不過是要郭佑寧破財免災罷了。
軍械製造的權力交予邊防將領是大忌,高坐廟堂的皇帝當然怕邊疆將領大量私造軍械,壯大兵馬,起兵造反,亂他江山。
但若沒有足夠的銀錢留滯北疆,就算他郭佑寧將北疆軍隊武裝到牙齒,沒有錢讓手下人吃飽飯,自然也就蓄不起大批次的軍隊。
再有東疆、西疆掣肘,北疆軍隊縱裝備精良,也是難成逆賊之事。
加之此事由郭佑寧本人親自上書提出,在很大程度上打消了皇帝的疑慮,皇帝便準了此事。
軍械的改良,讓邊防將士不必每年花費眾多時間在軍械修繕上,閒暇時日多了,同家人相處的日子也日漸多起來,各家的日子都越來越好。
作為利益既得者的將士,家和宅寧,田豐屋暖,日子逍遙了,自然也就摒棄了先前對吳放走人情上任的嫌棄,打心底裡對其生出幾分尊崇來。
郭佑寧也因吳放為自己解決了一件心腹大事,而對其更加其中。
吳放因此逐漸在北疆、在鎮北軍中站穩了腳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