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讓皇帝很滿意。
皇帝以為,自己都消減用度,做出了表率,這些人就算是為了不掃自己的面子,也該多吐點兒東西出來。
可當皇帝第二天看到戶部呈上來的捐贈的冊子之後,臉色頓時黑如鍋底。
“諸位愛卿可真是兩袖清風!”
皇帝將記錄捐贈數額的冊子摔在金鑾殿上,大發雷霆,“朕瞧著你們平日裡出入歌樓酒館的時候,動不動就是一擲千金,這輪到國家有難,需要你們捐獻點兒小錢,你們就都是些分文沒有的窮光蛋了?!”
群臣被訓得沒話可說,唯唯諾諾不敢吭聲。
誰敢真的交大量金銀出來啊?
朝廷俸祿才多少?加上一大家子的開銷,裡裡外外都是個要錢。
這會兒就算是逞能在皇帝面前得個臉,事後皇帝緩過神來,問你哪兒來這麼多錢的時候,又怎麼答?
貪汙?受賄?還是違反法紀,以官謀商?
那一條都是輕則貶官,重則滿門抄斬的大事兒!
誰敢賭啊》
也就只有許相這種百年經營,又有幾朝帝王封賞的世家,才真的能拿出不俗的財物來。
就那冊子上,許相一個人的捐贈,就抵得上其他所有人捐贈的總和了。
但那又怎麼樣?
就冊子上寫的那點兒,也不過是人家手指頭縫兒裡漏出來的。
真正搬空了家的,估計也就徐開達和王衛濤那兩老小子了。
他們是光腳的不怕穿鞋的,真真實實沒多少錢,所以也不怕皇帝追究。
可是其餘人就不一樣了,要是拿出來的錢太多,惹起皇帝懷疑,那最後豈不是賠了夫人又折兵?
還不如少捐一點兒,裝個窮,就當自己真窮,挨一頓罵,也總比之後丟官帽、掉腦袋要強。
再說了,這滿朝文武,一個捐一點兒,少是少了些,數量上也還算是可觀,勉強救個急還是行的。
他們在捐款的時候,都是有好好對標徐開達和王衛濤這兩個掏空家底兒的傢伙,仔細地權衡計算了一番的。
如此,就既不會少到讓皇帝特別不能接受,卻也絕對不會太拔尖,引起皇帝的“另眼相看”的。
對於這些朝臣的心思,皇帝自然也是門兒清,所以氣歸氣,卻也是沒有辦法。
發一通火,最後還是隻有作罷。
這些錢支援前線肯定是不夠的。
光是路上的損耗,就是一大筆開支,真正到了前線,還不知道能剩下幾分。
這也就只能是說之後作為撫卹金,賠償給大梁定遠侯的家人。
至於前線……
從戰報上來看,晏清也沒找他要糧餉,估計是有自己的方法。
畢竟打了這麼多年仗,富有富的打法,窮有窮的打法。
她沒張口要,說明前線糧餉還沒緊張到得緊急調運的程度。
這些事,皇帝明白,底下那幫子大臣心裡也清楚。
所以他們是一點兒不慌。
反正皇帝就是想找個藉口,從他們這兒撈點兒錢,多少填一下國庫的虧空罷了。
谷蓄
他們適當性地給一點兒,也就差不多了,免得鬧得大家臉上都不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