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倒是省下了不少的功夫。
“如此,就勞煩袁城主了。”
晏清真心實意地說道,“清,代餘淮受災百姓,謝過城主大恩。”
要知道,雖說有朝廷先一步的告知,但能如此迅速有序地組織起賑災物資的籌集,大幅縮短他們在季城逗留的時間,也就能讓他們更早地趕往餘淮,救下更多的人。
這於漳懷一帶受災的百姓而言,無異於救命之恩。
聽著晏清真心實意的恭維,剛被貼了冷臉的袁謀仁也心情舒暢起來:“哪裡,哪裡!這都是我作為父母官,應該做的。雖說漳懷一帶不在我的治下,但也都是咱們武安國的百姓。我既當了這個官,遑論是不是我治下,就該想著咱們武安的百姓。”
“袁城主深明大義,愛民如子,清欽佩不已。”
晏清恭維著。
袁謀仁哈哈笑道,也捧了晏清兩句:“不及晏清侄女兒少年成名,有勤王救駕之功!”
見聊得差不多了,袁謀仁話一轉,“晏清侄女兒一路辛苦了,咱也別在這兒站著了,趕緊地進城。府裡備了接風宴,為晏清侄女兒你接風洗塵。”
“謝袁城主好意。”
晏清推辭道,“清還有事務在身,接風宴便不必了。還請問袁城主,城中何處有大型繡坊?清此行自京中來,有善人捐粗布棉麻若干匹,需急工趕製棉衣,以隨此次賑災糧款一道運往餘淮。”
再次被晏清給了冷臉的袁謀仁本有些不高興,正要說上兩句,卻聽晏清之後所說,知她真是有事在身,趕著時間,便也就不計較了。
“大型繡坊倒是沒有,季城雖是大城,但到底不比康都,城中多是些中小型的作坊。”
袁謀仁想了一下,忽然有了主意,“這樣,你們先歇下,我這就去城裡幾家大繡坊的主事家裡走一趟,幾家聯合起來趕工,到時候能趕出來多少是多少。”
“如此就有勞袁城主了。”
晏清再次拜謝。
她看得出來,袁謀仁確是一個一心為民的,就是這太過熟稔的態度,讓她有些無所適從。
尤其是在她想起前年自己隨父親一道回京之時,偶然聽見袁謀仁跟父親旁敲側擊自己定親與否一事。
多少還是覺得他的熱情目的性太強,讓她感到不適。
因此除了公事之外,她並不太想跟袁家人有太深的牽扯。
對於晏清的一再拜謝,那疏離的態度一目瞭然,袁謀仁心知自己想借著跟晏康明的關係跟晏清套近乎是不可能了,當下也拿出了城主的威儀,一擺手,道:“都是應該的。”
說罷,袁謀仁轉頭招呼跟在自己身後的兒子,“路之,帶晏小將軍和諸位將士到城中休息。”
袁路之忽略掉袁謀仁朝他擠眉弄眼的神色,一斂眉,恭順地行禮:“是。”
被晏清連著拂兩次面子,又被自己兒子無視,縱使袁謀仁脾氣再好,這會兒也不由得吹鬍子瞪眼地瞪了袁路之一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