兜兜轉轉之後,薛蟠依然算是首選。
所以,現在林如海對薛蟠和林黛玉親近,便採取睜一隻眼閉一隻眼的態度了,若是薛蟠能夠憑藉自己的本事,俘獲林黛玉的芳心,讓她情願下嫁,林如海也樂見其成。
此時,薛蟠和林黛玉並肩坐在林如海面前,儼然一對璧人,讓林如海對他們兩個之間的事情,更少了幾分芥蒂。
本來,在這樣的時候,最好是說些風花雪月,以詩詞歌賦左酒,才符合林家書香門第的風範。
不過,林如海和林黛玉都知道薛蟠不擅此道,也沒有讓他出醜的意思,便舍了詩詞歌賦,轉而說起薛蟠比較在行的西洋文學。
主要是薛蟠和林黛玉在說,林如海雖然學貫古今,但是對西洋文學,確實瞭解不多。
薛蟠和林黛玉討論的是莎士比亞的戲劇《仲夏夜之夢》,這是一部講述反對封建婚姻,追求自由戀愛的浪漫主義喜劇。
薛蟠收羅來的西洋小說、劇本中,林黛玉最喜歡的就是這一部,已經嘗試著進行翻譯。
薛蟠倒是不擔心,受到這部西方文藝復興時期的戲劇傑作影響的林黛玉,轉變成為女權鬥士。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東方的傳統習俗,對女性的束縛,遠超西方,這一點即便是在幾百年後的新社會,依然沒有徹底扭轉。
而且,薛蟠也不認為一兩本書,就能對林黛玉造成這麼大的影響。
林黛玉雖然年紀不大,但是自幼讀書,已經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認知觀,雖然對西洋文學有好奇,但要說完全倒向西方,遠不止於。
另外,作為後世的靈魂,薛蟠實際上更習慣與這樣與林黛玉平等地進行交流,對那種唯唯諾諾的女性,反倒喜歡不起來。
這個時代,給薛蟠這樣的男性,提供的便利,已經夠多了,他不介意在自己身邊,也給像林黛玉這樣的惠質蘭心的女孩,創造出一些自由的空間。
林如海雖然聽不懂他們兩個在討論什麼,不過從他們的對話之間,還是略有所得。
尤其滿意的是,林黛玉論點中,在這個時候女性中算是大逆不道了,林如海聽了都有些驚心動魄之感,薛蟠的態度卻一直溫和平順,與林黛玉的討論,也一直保持的是一個平等的姿態。
並沒有因為自己的男人,見識比深居閨中的林黛玉多一些,就對林黛玉的論點橫加指責、不屑一顧,而是用自己的理解,來完善林黛玉的論點。
最終因為時間有限,薛蟠和林黛玉的這次討論,沒有爭出什麼結果,不過他們兩個並沒有因為意見相左,而心生嫌隙,反倒愈發默契於心。
這一點,比所謂的舉桉齊眉、相敬如賓,更令林如海欣慰。
林黛玉作為林如海在這個世上僅剩的唯一親人,還是貼心小棉襖,林如海自然希望她能夠快快樂樂的度過一生。
而林如海作為權貴後裔,又靠科舉入仕,如今官居高位,對這個時代的方方面面,都瞭解至深。
非常清楚,在這樣的時代,大戶人家的女人,有諸多難為之處。
能做到像林如海和賈敏那樣,意趣相投,先婚後愛,已經實屬難得的。
更多的還是像賈政和王夫人那樣,相敬如賓;或者像賈赦和邢夫人、賈珍和尤氏那樣,東風壓倒西風,女方只是一味奉承。
像王熙鳳和賈璉那樣,西風壓倒東風,女強男弱的,十分罕見。
而且,賈璉也並不是懼怕王熙鳳,只是大男子主義性情,不想與王熙鳳理論,王熙鳳真把他惹急了眼,賈璉也是能支稜起來的。
林如海對自己的這個女兒的脾氣,十分了解,知道她聰明伶俐過了頭,難免有些憂思過甚,若是遇到一個溫柔體貼的良人,後半生還好過一些,若是遇到一個脾氣剛硬的,今後會有生不完的氣。
在這方面,薛蟠又要令林如海另眼相看了。
進京之後,離得近了,林如海雖然忙於公務,但是隻從林黛玉的身上,就能看出來,薛蟠對她們這些姐妹,是真心實意的關愛。
若說關愛薛寶釵、薛寶琴,是因為她們是薛蟠的血親;關愛史湘雲、林黛玉,是因為薛蟠對她們有愛慕之心,那麼對賈迎春、賈探春、賈惜春三姐妹,也是一樣的關愛,就足以證明,薛蟠的真心實意了。
這一點,連林如海自己,都自嘆弗如。
林如海自然也有姐妹,想當初,他只一心向學,對姐妹們的關心,確實少了一些,現在大家飄散各地,想見一面都難,有的甚至多年音信全無,如今想來,怎不令人嗟嘆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