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績卓著!
雖然崇文門稅關衙門的政績,提舉韓濤要分潤大半,但是誰都知道,事情其實是薛蟠做的。
而煤務提舉司的功績,就是薛蟠這個首任提舉的了。
所以,韓濤和薛蟠,乃至薛蟠在工部的頂頭上司賈政,在此次京察中,都早早預定了一個“上佳”的評價,官職無憂,官階甚至有往上提一提的可能。
林如海現在在兩淮鹽運使司衙門任上,已經幹了三年,按理說到了轉遷的時候。
兩淮鹽運使司衙門,品級是從三品,林如海如果要是轉遷的,至少也能官升一級,成為正三品的朝廷大員。
而正三品,在朝中就是六部侍郎,或者都察院左右副都御史,另外,位列九卿的大理寺卿、太常寺卿,也都是正三品的官職。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在地方上,正三品則都是布政使司、按察使司的主官,或者是一省巡撫、總督這樣的重臣了。
在給薛蟠來信的同時,林如海也向內閣進了正式奏章,把他對兩淮鹽政的改革、取得的效果,稟報給帝國的最高管理層。
永昭帝、內閣首輔王汝霖、內閣次輔石淼文,以及其他閣臣,收到林如海的奏章,心情都非常愉悅。
現在,劉漢帝國朝局最大的困擾,就體現在財政不足上。
劉漢帝國自立國以來,就內憂外患不斷。
在外,東北有退守祖地的滿清,北方有一直是中原掣肘之患的蒙古,西邊高原上,吐蕃人也不安生,南方的安南,也漸有不訓之意,東南沿海,也時常遭遇倭寇海盜的侵襲。
在內,西南土司時叛時順,北方持續大旱,黃河一年數決,在河南、河北、山東、安徽、江蘇等地形成了大片的黃泛區,百里無人煙,原本應該是農稅重要貢獻的地界,卻每年都需要朝廷賑濟。
幸好還有江南數省的賦稅,能讓偌大一個帝國,勉強支撐下來,雖然每年都會落下財政赤字,但經過君臣多方籌措,還是能維持下來。
但是,所有人都知道,這樣的情況斷不可持久,不知道什麼時候,就突發一次黑天鵝事件,導致朝廷財政破產,那個時候,國將不國。
於是,就更顯出薛蟠對崇文門稅關衙門和煤務提舉司的革新,以及林如海對兩淮鹽政改革的重要性了。
他們二人,一年能為朝廷,增加一兩百萬兩的收入。
這一兩百萬兩,與全年賦稅總量四五千萬兩相比,似乎不算多,但因為是憑空生出來的,卻能頂大用。
至少,靠著崇文門稅關衙門和煤務提舉司的貢獻,戶部就過了一個好年。
現在,兩淮鹽運使司衙門的一百五十萬兩鹽稅,已經輸送上路,不日將運抵京城,對要到六月,才能收取夏賦的朝廷來說,這可是一筆救命的銀子。
薛蟠收到林如海來信的時候,心中卻突然生出一股不安的感覺,似乎近期將有大事發生,卻又不知道會是什麼事。
如此惴惴難安的,過了一個月,時間已經來到永昭四年的四月,地處北地的京城,已經進入盛春時節,百花怒放,萬物復甦,南雁北返,人也跟著精神了不少。
薛蟠這些時日,日常在兩個衙門摸魚,把薛家商號的生意,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收縮,蜂窩煤產業,化整為零,下放給諸多小商家;玻璃產業,引入更多的合作者,薛家商號只管生產,不再負責具體銷售。
另外,組織從兩個產業中精簡下來的人手,投入到拓荒擴產之中,在京城周邊,或買或租,置辦了許多荒地、坡地、河灘、山谷等貧瘠土地,大力推廣紅薯、玉米等外來高產糧食作物的種植。
甚至找到專門負責皇家莊園管理的上林苑監,與他們合作,進行紅薯、玉米,以及小麥、水稻、大豆等作物的品種改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