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洪義帶兵這些年來,深知統兵之道。
雖然看上去對面的奧斯曼軍隊十分瘋狂,但是這也表現出,他們沒有了其他辦法。
而對於明軍火槍的射速與射程,楊洪義也有著非常明確的認識。
即使奧斯曼軍隊的兵力,比明軍多了一倍,但是這些傢伙卻不可能衝過明軍的火力網。
似乎在驗證楊洪義的判斷,衝得最快的奧斯曼騎兵,此時跑在最前面的已經人仰馬翻,甚至減慢了後面騎兵的速度。
而且來自這些馬木留克騎兵身後的打擊,也是一樣接連不斷。
明軍騎兵並沒有盲目的追殺馬木留克騎兵,而是很很自然的排成一排排的前壓,向著這些傢伙的後背放槍。
雖然騎兵的火槍射擊並不夠密集,但是勝在無人干擾。
這樣一來,這些馬木留克騎兵的境遇就非常的悽慘,被前後夾擊,死傷的無數。
儘管看上去奧斯曼軍隊氣勢洶洶,可是這根本就是一種被殺戮的場面。
奧斯曼軍隊的那些士兵們,並不是毫無感覺的機器,他們心中充滿了對敵人無力的恐懼感。
這種瘋狂進攻,只持續了不到一刻的時間,奧斯曼軍隊便全線崩潰。
沙巴克看到自己手下的軍隊潰散,就知道今天這一仗是徹底的敗了,毫無挽回的可能。
他雖然想要收攏潰兵,但是這些往常十分聽話計程車兵們,這個時候根本就沒有多少理智。他們的目標只有一個,那就是逃離戰場,活下去。如果有誰敢攔著他們,那就是他們的死敵。
看到這些以往的手下士兵們都紅著眼睛,沙巴克只能帶著自己的親衛們,向著巴格達城的方向撤退。
巴士拉城一天不到,就落入了明軍的手中。
楊洪義一進入巴士拉,便立時派人給高行道寫了信。命其前來巴士拉,到軍前效命。
高行道這個傢伙,也是運氣好。楊洪義手中並沒有治理城市的人才,只能是先將最近的高行道叫來。
巴士拉這裡一到了手,以沙巴克手下殘兵的能力,更沒可能保住巴格達城。
因此楊洪義找高行道前來,就是為了日後佔領巴格達做準備。
而眼下楊洪義還要做的,就是派人從海路送信回京城,將兩河流域之事報與陛下。
順便請大明艦隊前來,在波斯灣的底格里斯河口,建立港口。
這樣的話,兩河流域就會牢牢的掌握在大明手中,誰也不可能奪走。
更重要的是,與奧斯曼帝國開戰,這等事情要讓陛下給予支援,讓朝野上下都知道大明被人給欺負了。
理由當然是奧斯曼帝國陰謀綁架大明國丈和國舅,並且侵佔大明土地,屠殺大明子民。這些事情都不是假的,而是真實發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