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明軍佔據了迪茲富勒城之後,楊洪義並沒有大舉興兵前往巴士拉城。
他首先將城中那些投靠過奧斯曼帝國的原有權貴,都集中起來,並且將這些人的財產沒收,讓這些人去做苦力修復城牆。
而在奧斯曼人佔領期間,曾經失勢的那些人,都被楊洪義提拔了起來,成為大明官吏的輔助力量。
當高行道送武清伯一行人上了大明的船隻迴轉之後,楊洪義便將迪茲富鞭城的管理權,又重新交到了他的手中。
在徹底的穩固了迪茲富勒之後,楊洪義才領著四萬五千明軍,奔赴數百里外的巴士拉城。
沙巴克退回巴士拉之後,他手中的兵力也不過還有九萬餘人。在與明軍迪茲富勒一戰之後,損失了將近一萬餘人,這讓沙巴克很是心痛。
巴士拉城就在底格里斯河的岸邊,距離入海口不過兩百里左右。
這裡水草豐美,處於底格里斯河的衝擊平原之上,地勢平坦適合農業。因此,巴士拉這裡的農業也非常發達,百姓生活相對富足。
沙巴克所帶領的奧斯曼軍隊,一點也沒有離開巴士拉的意思。即使知道面對四萬多人的明軍,也很難戰勝的情況下,他也不會輕易的讓出巴士拉。
而且要讓出巴士拉城,那麼巴格達呢,讓不讓?如果都讓給明軍,那麼蘇萊大帝所說的,讓他佔來的這點先機,也都丟失殆盡了。
為了對付明軍,沙巴克這十幾天以來不斷的摸索所新辦法。對於明軍的火炮,沙克巴覺得只有派馬木留克騎兵接近,才能靠著他們強大的殺傷力對付那些炮兵。可是明軍的騎兵卻又成了馬木留克騎兵的剋星,這讓他感覺有點棘手。
不過,一想到巴士拉城外廣闊的平原地形,沙巴克便有了主意。
楊洪義也並沒有給沙巴克多少準備時間,只在迪茲富勒停留了十幾天,將城中的事情安排好,便提兵前往巴士拉城。
沙巴克聽到明軍果然打算進攻巴士拉城,便帶著自己所有的奧斯曼軍隊迎戰。
上一次與明軍交戰,是在山口的狹窄地區,沙巴克認為是地形限制了奧斯曼軍隊優勢兵力的展開,這才讓明軍佔了便宜。如今巴士拉城外數百里方圓的地面上,都是一片平坦,明軍再想借助狹窄地形佔便宜,那就不可能了。
相距巴士拉還有二十里的位置,兩軍再一次面對面的對峙起來。
楊洪義並沒有輕易的下令開火,因為他看到奧斯曼軍隊並沒有結成厚實的方陣,而是列成了長長的橫列。
將軍佇列成長長的橫列隊形,這就是沙巴克想出來的辦法,九萬餘人總共就列成了四排人馬。他之所以如此來做的好處,就是陣形變的單薄,使得明軍的火炮無法發揮最大威力。
而且這樣能拉長奧斯曼軍隊的正面,使得明軍不能兼顧。而奧斯曼軍隊的兩翼,更可以遠遠的包抄上來,對明軍形成一種扇形的半包圍態勢。如果可能的話,就是將明軍全部包圍,也並非不可能的事情。
就在明軍還沒有其他動作的時候,沙巴克下達了全軍進攻的命令。
他就是要用奧斯曼軍隊的優勢兵力,來欺負明軍的人數少。
一個正面足有十里的長形軍陣,向著明軍的方陣壓了過來,這讓楊洪義開始之時也吃了一驚。
但是很快,楊洪義便明白了對方的意圖,就是要用人數來戰勝明軍。
對於奧斯曼軍隊的想法,楊洪義洞若觀火。他並沒有慌亂的讓明軍也展開隊形與奧斯曼軍隊對峙,而是命令明軍的各個方陣之間拉開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