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載坖看到顧承光與李成梁的彙報,遼東的局勢甚至草原上的形勢,都在他的腦海之中了。
朵顏部雖然在鐵嶺衛的幫助下,頂住了俺答汗的進攻,但是也受損不小。只是好處更大,這使得朵顏部在草原上的聲威大振,而影克的汗位也就更加的穩固。
因為這一戰,而帶著自己的部族來投奔的部族族長多了許多。
相對於俺答汗的土默特部與打來孫汗的察哈兒部,朵顏部如今不但強大,而且更加的富有。誰不想過好日子?不管是草原上的牧民還是中原的百姓,大家都想過上豐衣足食的生活。
朵顏部與明軍聯手,又將生意做的風生水起,糧茶瓷器鐵鍋,一樣不缺。許多草原部族即使不投靠朵顏部,也會與朵顏部交好,以求能從他們這裡購買到糧食茶葉和各種生活用品。
壯大起來的朵顏部,與鐵嶺衛形成了一種很奇怪的關係。鐵嶺衛的新軍,控制著朵顏部的軍隊。朵顏部的影克汗,則只負責財務收益,連政事基本都與鐵嶺衛商量著來。
影克現在想的很開,他也知道自己的這個汗位是怎麼來了。如果自己貪權,要將朵顏部的軍隊控制收回,奪不奪得回來不知道,但一定活不長。
在兩大草原勢力夾持下,他自認沒有鐵嶺衛的幫助,是肯定要玩完的。
另一邊的女真,則和朝鮮李氏王朝雙方,為了會寧城的歸屬打的火星四濺。但是有一點,他們都不敢得罪遼東鐵嶺衛。只要遼東斷了他們兩方的彈藥,便能使得戰局傾斜。
朱載坖要的就是這個局勢,如此一來,遼東局面便穩固下來。那裡肥沃的土地,就會變成大明糧倉之一。
除了在遼東發展農業,還要建立一些作坊,好將遼東的礦藏都充分利用起來。
雖然朱載坖有這些想法,但眼下還是不太現實。因為遼東現在被大明看作是不毛之地,實在是地廣人稀的很。
而王直在海上,也已經收到了朱載坖的書信。裕王殿下有意大力展開海外貿易,要他做好準備。
原本王直就一直在做海外與內地的生意,都是透過運河,從南通州運來絲綢布匹瓷器和茶葉等等貨物。
因而,他對於朱載坖所強調的這一點,不是很明白。
可是過了一陣子之後,王直就明白了朱載坖所說的大力展開海外貿易是什麼意思。
因為大明棉花的種植非常普及,這是在太祖洪武年間,就定下的國策。所以在大明的北方,棉花的來源也有很多。
就是朱載坖也沒想到,大明的人能普及棉衣,還是因為朱元璋的這個政策。
到處都是原材料的產地,朱載坖辦紡織廠就方便的很。
這一次朱載坖吸取了教訓,沒有大張旗鼓的給自己的紡織廠做宣傳,而是所有的布匹都被印上‘京布’的標籤一率送去海外貿易。只有少量的京布,被他賣往南方與內陸地區。
至於京城所在的北直隸,朱載坖反而一匹都沒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