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是整個地球,離開太陽系,宇宙航行中遇到類似的情況,單單改變一下航行方向,所需要耗費的能源、魔力,就難以想象!
更不要提什麼加速逃跑了。
正所謂尺有所短寸有所長,無論大小,各有好處。
戚遠此時就不覺得航天器小了有多麼好,因為他的一切研究都陷入瓶頸了!
一個人,再智慧卓絕,也有難以突破的地方,如果此時的突破號上能有許多人,或者還能和地球聯系。
一來戚遠可以將已經獲得的部分成果公佈,以此吸引、邀請更多人參與到研究和探索中;二來他還可以閱讀、學習其它領域的最新成果,所謂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科研到了深處,都是互相聯系的。
戚遠先是想要在人工智慧上獲得進展,從而為自己培養幫手和同伴,卻被“靈魂”、“魂能”,當頭攔住。
容易在各路神祗、憎惡手上活下來,戚遠也捨得再拿自己當作實驗素材了,真正見識過“融涉世界”,關於靈魂,他是再也不敢抱以平常心了。
接下來,只好轉向預言學派,有著師兄曾理在相關領域的積累,以及他提出的現成的研究方向,如果能夠實現突破,說不定就能透過向“虛靈”交易,從而獲得有關“魂能”的更多知識。
但曾理之所以停留在了某個階段,不是因為他懈怠了,也不是因為他轉變了研究方向,實在是他遇到了類似於戚遠的難題,前路被阻,不放緩腳步。
預言學派,並不完全是當下的數學可以解釋的,那些“射線”就是一個又一個難關,無論以“極限”的思路還是以“數論”的方向,都根本無法解釋。
現實問題有了新的數學需求,此時正是呼喚新的數學天才的年代,就如航海需要天文,天文需要數學,進而促成了微積分的發育成熟。
解釋“無限”、“無窮”,解釋兩個相鄰整數之間的小數,類似的問題,不再是用幾個符號表達一下就可以的了。
曾理的天分不足以使他成為那樣的一個人,他也只能將問題擺出來,等待罷了。
戚遠或許可以,但完成之前誰也不敢打包票,包括他自己。
這樣的題目,在難度上是與“魂能”不相上下的。
預言學派短時間無法突破,那麼轉向魔力本身、死靈學派、自身的身體構造……
戚遠最深刻的需求,是生命短暫,時間不敷使用,而急待解決的問題又都必須耗費大量時間,甚至於能否回到家鄉也由時間來決定,這樣的矛盾促使他轉向類似於黃曉筱的課題方向。
首先要弄明白自己當前的身體屬於什麼情況,這個剛剛進入救贖之路就令戚遠感興趣的問題,遷延日久,終於可以提到第一位來解決了。
只有明白了當前身體的本質情況,才能針對性地研究延長壽命的辦法,從而使自己擁有足夠的時間,去解答之前遇到的種種難題。
這裡面,就將死靈學派、魔力學、生物學、人類學、基因工程學、生物化學等等龐大學科全部牽扯到了。
想一想,戚遠沒有覺得困難,只是感到孤獨。
獨自一人,所有的一切就都不需要分開,這些東西都可以合併在一起,處於同一個名稱之下——生存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