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去中間環節,就是最大的幸福!
這是兩個世界融合,所帶來的福利,但是若不付出辛苦,不願透過艱難的鑽研,這福利未必享受的到。
戚遠回到實驗室,趴在“智慧圖書館”的螢幕上就開始飛快書寫,他的思路還沒有形成系統,很多資料要計算,很多算式要推導,口述的形式就不適合了。
相比紙上作業,“智慧圖書館”就方便多了,畫圖的時候不需要尺規,手指一劃,出來一條線段稍偏了,“智慧圖書館”就會直接提供幾個可選擇的方案,無論是變成標準的直線,還是變成不規則曲線,都很方便。
在一屏寫滿之後,還會自動儲存為草稿格式,成為一張縮圖,停在螢幕一角,隨時都可以重新調出來,如果使用者一開始就做了編號或者題目就更方便了,用時說出編號或者題目,相應的草稿就會出現,將省去大量的查詢時間。
戚遠在心裡不知道稱贊了多少次“智慧圖書館”的製造團隊。
他的“宇宙飛船”的第一個系統模組眼看就要出爐了,布滿整個機體的龐大法陣集合,讓人一看就頭暈眼花,還在設計階段,就堪比侏儒傳奇芒克小柏葉那座法師塔的控制中樞了!
這麼多法陣,如果真的建造出來,不曉得機體要有多大,每個法陣都必須佔有一定空間,組成法陣的每一個奧術模型都有著相應的大小長度,絕不能隨意變化,否則法術效果也就變了。
而法陣與法陣之間也同樣要有一定的距離,否則互相造成影響,就有可能使得法陣失效,甚至産生爆炸。
哪怕戚遠已經盡力合理聯結、排布,整個供能系統的理念設計為了充分利用空間,都成了密密麻麻,法陣擠著法陣的球體,整個體積也膨脹得令人恐懼。
且不論供能系統搞得這麼龐大,一個實心的球體到時還怎麼排布其它功能系統,單單思考一下,不論選用何種材料,都必然會得出一個質量極大的船體,怎樣使它獲得第一宇宙速度,就是個難題!
戚遠從興奮中脫離出來,猜想階段總是很美好,投入實際實驗的驗證階段總是很殘酷。
很顯然,之前的思路存在著大量問題,或許整合能量、省去能量轉化的中間環節,這個出發點是正確的,但是具體的設計方案就完全不可行了。
戚遠畢竟不是搞航天工作的,如此自不量力地跨專業而行,還把目標定得那麼高遠,失敗也在情理之中。
特別是他現在還下意識考慮著世界融合前的資料知識,所謂第一宇宙速度、第二宇宙速度,早已是明日黃花,地球在世界融合中所産生的變化之劇烈,超乎所有人的想象。
單從到目前為止,還只有三個地球國家,總共發射的十八枚人造地球衛星重新上天,就可以知道這裡的艱難險阻有多少了。
距離兩個世界融合,新歷法下,都已經過去了近七年,按照舊歷,這就是十幾將近二十年的時間。
固然有人類社會劇烈變動,造成一些國家迅速衰敗,科學事業停滯甚至倒退的因素,使得曾經的許多航天大國沒能重新回到這一領域。
但是,地球的詭異變化,太陽系的變化,乃至於整個宇宙的變化,似是而非的現象中所展現出的難點,才是阻擋人類重回太空的最大障礙。
戚遠想要坐著自己造的“宇宙飛船”,踏上探索宇宙奧秘的旅程,只怕還有相當長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