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早在戊戌變法期間及之前,魏源、洪仁玕、王韜、鄭觀應、康有為等人就先後提出過立憲,但立憲真正為中國官僚、士紳等廣泛關注還是在20世紀初。1901年(光緒二十七年),原維新派領袖、後來的立憲派首領梁啟超便曾發表《立憲法議》一文,鼓吹君主立憲制。
1900年(光緒二十六年),中國因爆發義和團事件,導致八國聯軍入侵,朝廷內部頑固保守勢力也受到嚴重打擊。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日俄戰爭結束後,國內輿論是一致認為,“此戰誠為創舉,不知日立憲國也,俄專制國也,專制國與立憲國戰,立憲國無不勝,專制國無不敗。”要求清政府推行憲政。立憲人士積極奔走,立憲發展為一種全國性思潮。
日俄戰爭結束後,日本認為以其國力不足以獨霸中國。為了給自己爭取時間,同時遏制其他列強在華吞食過多利益,日本改變了對待清政府與革命黨的態度,不再支援孫中山革命活動,取消了對孫中山長達十幾年的政治庇護,查封了同盟會會刊《民報》。
為了消弭革命,拉攏資產階級,清政府被迫作出一些開明的姿態。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7月,派載澤、戴鴻慈、徐世昌、端方、紹英等五大臣出洋考察政治。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9月1日,清廷正式頒佈“預備仿行憲政“諭旨(全文)。1907年(光緒三十三年)9、10月,下詔籌設資政院和諮議局,允許資產階級可以透過選舉取得向清政府提出建議等部分權力。上層資產階級從中看到了希望,紛紛成立各種立憲團體,從事君主立憲活動,準備參預政權。
西方人畫筆下的攝政王載灃與小皇帝溥儀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8月,清政府頒佈《欽定憲法大綱》,規定大清帝國萬世一系,同時宣佈預備立憲以9年為期,使得時人對君主立憲信心大增。但《憲法大綱》雖以日本明治維新時期頒佈的憲法為藍本,但它刪去了日本憲法中對天皇權力限制的條款。
1908年(光緒三十四年)冬天,光緒帝和慈禧太后相繼去世,3歲的溥儀繼承皇位,改元宣統。光緒之弟、溥儀之父醇親王載灃監國,為攝政王。預備立憲進入第二階段。載灃監國攝政後,兩次重申繼續進行預備立憲與立憲作為國策的不可動搖性。取得了國際方面的認同。1909年(宣統元年)10月4日,除新疆外,各省先後宣告成立諮議局。
但是攝政王載灃在另一方面採取集權措施,積極推行由皇族獨攬國家大權的政策,大肆提升載濤、載詢等滿族親貴的官職,居政府首席的慶親王奕匡則老耄而好 1911年清朝賄。在載灃擔任攝政王一年之後,一度對他執政前景相當樂觀的西方媒體就改變了判斷。同時滿洲親貴和漢族官僚之間的矛盾加深。1910年(宣統二年),國會請願同志會在北京連續發起。國會請願運動要求清政府速開國會。
1911年5月(宣統三年四月),清政府釋出內閣官制,成立以慶親王奕匡為總理的內閣。13名國務大臣之中,漢族僅4人,滿族9人,而皇族竟有5人,故人稱“皇族內閣“(成員名單)。“皇族內閣”的成立,引起立憲派的強烈不滿。但他們還沒有絕望,又以各省諮議局聯合會名義上書力爭,說“以皇族組織內閣,不合君主立憲公例,請另簡大員,組織內閣”。但得到回答是“黜陟百司,系皇上大權,議員不得妄加干涉。”立憲派紛紛感到失望,一部分人開始轉向革命陣營。
興建鐵路作為一種官方政策是在新政之前就確立的,對近代中國的鐵路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自甲午戰爭結束到1911年,清王朝共建鐵路4936公里,佔近代中國所修鐵路將近40,而其中絕大部分是在新政時期建設而成。但主要依靠外資資助修築的就長達4029公里,約佔總長度的81。但是作為回報,帝國政府不得不把鐵路的管理權、用人權、稽核權、購料權拱手讓給外國的借款公司,這就導致了中國利權的嚴重流失。即便如此,李鴻章在世時還是不無遺憾地說道“目下經費難籌,必借洋款。”
1903年12月2日,滿清政府頒佈了《鐵路簡明章程》,規定“無論華人、洋人”均可向“督撫衙門遞呈請辦鐵路”,而且包括“幹路或支路”,華人投資50萬兩以上實有成效者,朝廷還要“專折請旨給予優獎”。各省紳商隨之掀起規模巨大的收回路權運動,這種行動在朝野上下產生了更大的共鳴。粵漢鐵路於1900年承包給美國永興公司建造,湖南、湖北和廣東三省紳士以美國商人違反合同為由,要求收回粵漢鐵路築路權,轉而自己修築,此舉得到張之洞的鼎力支援,湖南士紳王先謙從中周旋,終於在1905年8月以賠款675萬美元為代價,贖回原先由美國公司發行的股票,廢除了與美商簽訂的建設粵漢鐵路的合同。在這個成功案例的鼓舞下,浙江、江蘇、山東、直隸、吉林、雲南等省收回路權的工作也先後付諸實施,要求贖回滬寧鐵路、蘇甬杭鐵路、廣九鐵路承辦權的社會呼聲越來越高,並實際收回了一批築路權,鐵路商辦運動進入高潮時期。在此後4年間,全國在15個省創設了18個大型鐵路公司,其中17個是商辦、官督商辦或官商合辦的。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清末商辦鐵路雖然資本匱乏,但是在國人愛國主義的熱情鼓舞之下,均設定了嚴格的受款規定,堅決拒絕外資、不招洋股、不借洋債,故而必須進行大量的民間融資。鐵路建設費用極大,一時間又籌不到足夠資金,於是政府不得不出面協助,一時“租股、派股”盛極全國各地。湖北諮議局全體會議透過決議,後來又進一步提出拒款方案十項,其中包括對各房主以其兩月房租收入購買股票,開設鐵路彩票,不用外國技師以節省經費。並進而決定由各府縣分擔股額,各縣從五萬元到十萬元不等。此外要求湖北全省教育會成員每人每月以薪俸的十分之一購股,由此合計可達四百二十餘萬元。他們進而估計,湖北各地的商會、軍人會、及其他團體,均深受輿論刺激,分擔股份不成問題,估計可達二千數百萬元。但當時一些社會輿論也認識到,用一刀切的方法抵制外資對辦鐵路無益,“反以致國民經濟之壓迫,不若借外債,資以開利源,而助國民經濟之發達,鞏固國家財政之基礎之為優。”盛宣懷、梁啟超也持此種看法。商辦鐵路公司一方面是被資金短絀問題所困擾,另一方面又存在經營不善、貪汙挪用、虧損嚴重的問題。鐵路建設領域各自為政、各行其是蔚然成風,商辦鐵路公司的鐵路建設就成了無全盤規劃的“圈地運動”。
推動鐵路國有化、時任任郵傳部大臣的盛宣懷面對鐵路國有化的世界趨勢,在商辦鐵路公司舉步維艱的情況下,清政府試圖將實行鐵路國有化作為一種經濟政策確定下來。1908年中央政府借規劃全國鐵路之名,下令切實勘查各省商辦鐵路的工程款項,已經流露出把築路權收歸國有的意圖。20世紀初期的中國國內,不單是政府層,國內大輿論也開始呈現出實行鐵路國有的趨勢。曾經引領國人成功收回路權的張之洞此時也在修正自己的鐵路建設融資理念。1909年6月,張之洞代表帝國政府與英、法、德三國銀行團簽訂了借款合同草約,總計借款為550萬英鎊,利息5厘,以建造陷入困境中的粵漢與川漢鐵路。在當時,這一草約的簽定並沒有引起政府所擔心的過於猛烈的反對聲浪。民間輿論也有進一步向政府傾斜的跡象。隨著津浦鐵路、滬杭甬鐵路、湖廣鐵路的借款基本洽談完成,拒款運動已發生明顯轉向,在這種隋況下,報章開始公開討論鐵路外債的可行性問題。1911年初,盛宣懷在度支部尚書載澤的支援下接任郵傳部尚書一職後,更加快了國有政策的正式出臺。
1911年的成都街頭抗議鐵路國有化的人群1911年5月9日,清政府正式釋出“鐵路國有”上諭(全文)。5月13日,長沙市面就出現保路揭帖,次日長沙發生萬人遊行請願,18日,第一次衙門請願爆發;在川漢線已動工的湖北,盛宣懷為強奪股權,下令停工,引發宜昌商人、民眾聚集抗爭,清廷調集軍隊彈壓,雙方發生衝突,死傷20多人,這是保路運動的第一次流血事件。6月16日,諮議局議長蒲殿俊、副議長羅綸在成都召集川漢股東臨時大會,提出“文明保路”,聚集股東達2400名,次日,聞訊而來的各界學生、市民使與會人數達到4000以上。
四川保路同志會報告1911年6月17日,四川民間各團體成立“四川保路同志會”,推舉四川諮議局議長蒲殿俊為會長,副議長羅綸為副會長,張貼文告,四處講演,甚至上京請願。8月5日,在成都召開川漢鐵路股東特別大會,8月24日,群眾開展罷市罷課,9月1日,在川漢鐵路公司股東會議的號召下,開展抗糧抗捐活動。9月7日,保路同志會代表率數萬人陳請阻止川漢鐵路欽差大臣端方進入四川,“趙督未允代表,眾即言辭激烈,趙督當場喝令狙擊”。手無縛雞之力的蒲殿俊、羅綸等九人當場被捕,這便是死傷眾多、駭人聽聞的“成都血案”。
1911年6月中旬,四川保路運動升級,清政府意識到了事態的嚴重性,抽調包括湖北新軍在內的多省力量前往四川彈壓暴動風潮。這一事件對湖北影響很大,前往四川的湖北新軍部隊是革命黨人佔多數的新軍三十二標,但是他們拒絕到四川,準備在進軍荊州和宜昌的路上殺掉大臣端方。被居正阻止。
1911年9月8日,成都附近農民在中國同盟會和會黨組織哥老會的領導下組成保路同志軍起義,圍攻省城,與清兵交戰,附近州縣群眾紛紛響應,幾天內隊伍發展到20多萬。榮縣獨立,榮縣成為全中國第一個脫離清王朝的政權。清朝政府得知激起民變,成都被圍後,非常驚恐,忙將四川總督趙爾豐免職,並調渝漢鐵路督辦端方署理四川總督,率一部分湖北新軍入川。9月中旬,端方抽調了13湖北新軍軍力取道宜昌,進入四川,武昌登時空虛。
1911年9月14日,湖北共進會、文學社兩個革命團體領導人孫武、劉復基、劉公、蔣翊武、王憲章、居正等人在雄楚樓十號劉公寓所集會,以為湖北新軍主力調走後,武昌空虛,大有箭在弦上不得不發之武昌起義軍政府舊址勢。鑑於對形勢的共識,劉復基建議如果此刻發動起義,共進會、文學社的名義都應該暫時擱置不用,大家都使用武昌革命黨人的名義進行合作,“事成則卿,不成則烹”,同心協力,爭取勝利。9月23日,湖北境內最有影響的兩個革命組織共進會、文學社宣佈合併,大家決定日後不再分彼此,一律統稱“武昌革命黨人”。第二天召開幹部會議,組建了起義的領導機構起義總指揮部。文學社負責人蔣翊武被推舉為總指揮,共進會負責人孫武被推舉為參謀長。起義時間定為10月6日(舊曆八月十五,中秋節),後因準備不足,起義日期推遲到10月16日。9月24日,召集各部隊代表一百多人舉行會議。詳細討論軍事行動後臨時政府的框架及人選,確定各參戰部隊行動方案和聯絡方式。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武昌起義
1911年10月8日晚,蔣翊武被捕,後跳出巡警署圍牆逃跑。10月9日,孫武在漢口俄租界寶善裡14號秘密製造炸彈時發生事故,不幸被炸傷。俄國巡捕前來搜查,孫武和其他人脫逃,但起義的檔案、旗幟等被搜走。湖廣總督瑞澄聞聽此事後下令全城戒嚴,搜捕革命黨人。彭楚潘、劉復基、楊洪勝三人就義。三烈士的犧牲,讓武漢革命黨的情緒已經是箭在弦上。但是,從後來的處理看,湖廣總督瑞澄並不想擴大事態。10月10日,瑞澄即向中央政府報告事件經過,並邀功請賞。瑞瀓甚至採納了很多擁護政府的新軍軍官的建議,準備銷燬繳獲的花名冊,對軍隊中的革命黨人不予深究。瑞瀓的處理辦法與10月19日的上諭(全文)精神是一致的。
1911年10月10日早,梅寶璣到新軍工程營,對工程營的革命黨說彭、楊、劉就義了,謊稱革命黨名冊被搜走,武昌城門關閉,瑞澄將按照名單抓捕革命黨。此時軍中傳言“清政府正在按有無長辮捉拿革命黨人”,因為遭難的彭、劉、楊三位革命黨人皆曾剪去長辮。當天,另一位革命黨人同樣已經剪辮的30標排長張廷輔被捕,更加證實了傳言的真實性。有人說官員們正在編制所有漢族士兵的花名冊,將以革命黨罪名逮捕並懲罰所有湖北新軍的漢族士兵。而在當時政府公署的往還電文中,充斥著“人心浮動”的說法。在各種真假訊息的刺激之下,京師已經是“人心惶惶,米價飛漲”,人們紛紛到銀行擠兌套現,以致“市面買賣非現銀不可”。
發動武昌起義第一戰的新軍工程營正目熊秉坤新軍工程營後隊正目熊秉坤等人決定提早起義,並拉來隊官吳兆麟作為起義軍臨時總指揮,熊秉坤為參謀長。革命黨人決定10日夜裡第一次集合點名,在營房發動軍變。當時,他們僅有20顆子彈,所需武器要靠奪取楚望臺軍械庫。傍晚,營中革命士兵焦急等候城外炮隊發炮,以便起事,然始終未聞炮聲訊號。而清方軍官加緊戒備,對士兵控制甚嚴,氣氛極度緊張。熊秉坤稱“將至日暮”,熊秉坤正在營房樓上一排宿舍向本棚副目陶啟元等革命同志佈置“待舉動”,忽然聽得二排宿舍有騷動聲響。二排正目、共進會支隊長金兆龍等與清方營官、隊官、司務長、排長在二樓發生正面衝突,其中共進會員程正瀛響應金兆龍“動手”召喚,向排長陶啟勝開槍,又向隊官黃坤榮、司務長張文濤及營主阮榮發開槍,打響“首義槍聲”。
起義士兵首先發難攻佔楚望臺軍械庫,駐守武昌城外的輜重隊、炮兵營、工程隊的革命黨人亦發動了起義,並向楚望臺齊集。武昌城內的29標的蔡濟民和30標的吳醒漢亦率領部分起義士兵衝出營門,趕往楚望臺;爾後,武昌城內外各標營的革命黨人也紛紛率眾起義,並趕武昌起義第一槍向楚望臺。起義人數多達3000多人。晚上10點30分,起義軍分三路進攻總督署和旁邊的第八鎮司令部。並命已入城之炮8標則在中和門及蛇山佔領發射陣地,向督署進行轟炸。起初,起義軍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指揮,加上兵力不夠,進攻受挫。晚12點後,起義軍再次發起進攻,並突破敵人防線,在督署附近放火,以火光為標誌,蛇山與中和門附近的炮兵向光處發炮轟擊。湖廣總督瑞瀓打破督署後牆,從長江坐船逃走,第八鎮統制張彪仍舊在司令部頑抗。起義軍經過反覆的進攻,終於在天亮前佔領了督署和鎮司令部。張彪退出武昌,整個武昌在起義軍的掌控之中。
10月10日深夜,正在保定軍諮府軍官學校(後改名陸軍大學)學習的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六弟何貫中(同盟會員),與同寢室的李濟深等同學立即將軍校學生組織行動起來,第一時間炸燬了保定附近的漕河鐵橋,成功阻止了清軍南下鎮壓革命運動,為革命黨人贏得了寶貴的準備時間。
湖北軍政府大樓1911年10月11日黎明,起義軍聚集在湖北諮議局大樓會議廳,新軍八鎮十五協二十九標二營司務長蔡濟民召集會議,商討組建湖北軍政府和推舉都督人選。除革命黨人吳醒漢、徐達明等十餘人外,還邀請諮議局議長湯化龍、副議長張國溶以及議員,還有舊軍官吳兆麟參加。會議請湯化龍主持。吳兆麟提議由第21混成協統領黎元洪擔任都督,立憲派一致擁戴,部分革命黨人也因為黃興、宋教仁不在武昌,彭楚藩、劉復基、楊宏勝被害,孫武被炸傷,蔣翊武被迫逃跑,沒有更好的人選表示同意,因此會議透過了以黎元洪為都督,湯化龍為民政總長(一說為總參議)。革命黨軍驅逐瑞瀓出城後,即率隊包圍黎元洪住處,強迫黎元湖北軍政府都督黎元洪洪“主持大計”。把他簇擁到楚望臺上,全體起義官兵舉槍對黎元洪致敬,有炮兵高喊“請統領下令作戰!”湖北諮議局早已準備好了安民佈告,並且替黎元洪簽上了“黎”字。雖然此時黎元洪處於軟禁狀態,但他的威望穩定了武昌的軍心,獲得了一致擁戴。當公推黎元洪任都督訊息到軍中,土兵都鼓掌歡呼。下午,當第一份《中華民國軍政府鄂軍都督黎佈告》張貼於武漢街頭時,“到處擠滿了觀眾,不識字的人請識字的人念給他們聽。武昌街頭巷尾,可謂萬頭攢動,群情興奮,許多人流下熱淚,感到揚眉吐氣”。以鄂軍都督黎元洪名義發出了一系列電文的迅速釋出,加快了各省的響應進度、加劇了清統治集團分化。以都督黎元洪名義《照會各國領事》,迅速送達駐漢口各國領事館後,使各國瞭解湖北革命黨人的對外政策。各領事館於10月18日宣佈“嚴守中立”,從而避免了各國對武昌起義的武力干涉。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1911年10月12日,革命黨人第二十一混成協第四十二標士兵胡玉珍、邱文彬、趙承武等在漢陽發動起義;隨後趙承武率起義軍攻佔漢口。至此,武漢三鎮全部掌握在革命軍手中。清政府發出“剿辦”武漢“革黨”上諭(全文),陸軍大臣蔭昌率湖北周邊的清軍及北洋新軍陸續壓向武漢。
1911年10月14日,武昌起義後第四天,清廷下詔起復袁世凱。皇族內閣總理大臣奕匡,派袁世凱的親信阮忠樞持詔前往洹上勸駕。當晚,洹上經過一場激辯之後,袁世凱決定奉詔出山。15日,致函奕匡復命。16日,拜折謝恩,並致函內閣,提出了八項要求。然後南下督師。袁在拜折復辛亥革命的重要領導人黃興出之初,自認為尚有控制局勢的能力。袁世凱曾多次公開表白自己對解決辛亥危機的方案是實行君主立憲。許給革命黨方面的條件也是實行君主立憲,責任內閣。由他本人出任內閣總理。未南下之前,袁世凱就招劉承恩到彰德,籌謀“招撫“革命黨,並派親信蔡廷幹隨劉承恩到武昌進行議和試探,條件就是君主立憲。奉了袁世凱之命的蔡廷幹極力陳說共和政體的政府不適合中國國情。
1911年10月18日起,革命軍與清軍在漢口展開了10余天的“漢口爭奪戰”。在漢口爭奪戰中,起義軍雖取得“三戰三勝”的劉家廟大捷。然而,由於前線指揮官的瀆職,加上圍攻漢口的清軍兵力日趨加強,終使漢口於11月1日陷於清政府軍。正當漢口危急之際,黃興於10月28日抵達武昌。11月3日,黃興出任戰時總司令,並立即部署漢陽戰事。然而,由於起義軍“官長不用命”、“軍隊無教育”、“缺乏機關槍和野炮”等原因,27日,漢陽失陷,黃興即於當日離漢赴滬。自此起,湖北革命黨人轉入御守武昌階段。
最後一位內閣總理、迫使清帝退位的袁世凱1911年11月1日,袁世凱自安陽抵達湖北蕭家港,正式出山。同日,奕匡內閣辭職。袁世凱被任命為內閣總理大臣,軍隊仍然歸其指揮。袁世凱回電須開會選舉,否則一紙命令不算。11月8日,資政院開會,正式選舉袁世凱為內閣總理大臣。11月3日,清政府頒佈《憲法重大信條十九條》。11月9日,袁世凱派赴武昌的“招安使”劉承恩、蔡廷幹到達武昌,數日後帶回了黃興代表起義的革命黨人以中國拿破崙、華盛頓相期許的信函。黎元洪、汪兆銘都有過類似推舉袁世凱為新成立的共和國第一任大總統的表達。
1911年11月8日,在同盟會會員策劃和支援下,新軍第九鎮統制徐紹楨,於南京城外六十里之秣陵關宣佈起義。徐紹楨與上海都督陳其美及蘇浙起義軍將領商定組建聯軍會攻南京,徐紹楨任總司令。同日,四川保路同志會宣佈成立“大漢四川軍政府”。11月11日,攻南京聯軍司令部在鎮江成立。
四川大漢軍第二任正副都督尹昌衡、羅綸1911年11月21、22日,廣安、重慶先後成立大漢蜀北軍政府和蜀軍軍政府,川東南57州縣宣佈響應武昌起義。22日,孫中山發表宣告,只要袁世凱贊成清帝退位,自即行辭職,讓位於袁世凱。袁世凱得到這個保證後,便加緊了逼宮的程序。袁世凱以利害遊說和買通慶親王奕匡和那桐,並以金錢賄賂隆裕太后身邊受寵的太監張蘭德,威嚇隆裕太后稱大勢已去,如果革命軍殺到北京,則皇室生命難保,而若同意讓位,則可有優待條件。
1911年11月24日至12月1日,在總司令徐紹楨的統一指揮下,聯軍相繼攻佔烏龍山、幕府山、雨花臺、天保城等據點。後黃興趕來加入指揮。11月27日,成都無血開城,“大漢四川軍政府”在舊八旗駐防城掛牌,同一天,遠在資州的端方被起義的第八鎮軍官劉怡鳳等,擊殺於資中大東街禹王宮。12月22日凌晨,尹昌衡指揮所部擒獲趙爾豐,並在成都皇城壩召開公審大會公審趙爾豐,當眾盡斥其罪,並令部下將趙爾豐當場殺於皇城“明遠樓”。趙爾豐的首級被掛在長杆上在成都城內遊街示眾。
1911年12月2日,聯軍一舉攻佔南京城(南京之戰)。至此,長江以南全部為革命軍據有,各省代表從武漢移駐南京。同日,透過英國駐漢口領事葛福的斡旋,武漢革命軍與清軍達成停戰協議。12月6日,醇親王載灃辭去監國攝政王職位,退歸府邸。12月12日,14省代表共39人,由武漢、上海齊集南京,決議於12月16日選舉臨時大總統。公舉黃興為大元帥,黎元洪副之。黃興堅辭不就,遂又改舉黎元洪為大元帥,黃興為副元帥。不及半月,正副帥位忽又倒置,時人譏為兒戲。而黃興、黎元洪皆不能來南京赴任。12月16日,袁世凱調馮國璋來接替禁衛軍總統,解除良弼禁衛軍第一協協統職,調禁衛軍炮隊支援圍剿山西革命軍,分散禁衛軍力量,又用準備出征的名義把禁衛軍調出城外,派段芝貴另編拱衛軍,駐紮城裡。北京完全被袁世凱所控制。12月21日,黎元洪接受大元帥名義,並委黃興代行大元帥職權,黃興再辭。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1911年12月,南京臨時政府成立時的各省代表1911年12月20日,孫中山經香港歸國,胡漢民、廖仲愷等乘兵艦到港迎接。胡漢民勸孫中山留廣東,整訓軍隊,舉兵北伐。然後“實力廓清強敵,乃真成南北統一之局”。孫中山堅持前往滬、寧,主持內外大計,說“我若不至滬寧,則此一切對外大計主持,決非他人所能任”。又說“今之大患即在無政府”。12月25日,孫中山到上海,受到熱烈歡迎。報紙紛傳孫攜有鉅款回國,記者問他“你這次帶多少錢來?”孫中山說“予不名一錢也,所帶回者革命之精神耳!革命之目的不達,無和議之可言也!”同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成立。
1911年12月28日,南北議和談判開始,當時關內18省都發生過武裝起義,其中湖北、湖南、陝西、江西、雲南、江蘇(含上海)、貴州、浙江、安徽、廣西、福建、廣東、四川共十三省宣佈獨立,只有直隸、河南、甘肅、山西、山東五省在袁世凱控制下之外,其中山西、山東、甘肅境內寧夏地區都曾宣佈獨立,後被袁軍控制。12月29日,在南京的17省代表,正式選舉臨時大總統。計有候選資格者3人;孫中山、黎元洪、黃興。17省代表依次投票,孫文得16票,黃興得1票,選舉結果揭曉時,“眾呼中華共和萬歲三聲,是時音樂大作,在場軍學各界互相祝賀,喜悅之情,達於極點”。在上海的孫中山得知訊息,立即覆電南京,表示接受,他說“光復中華,皆我孫中山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的誓詞軍民之力,文孑身歸國,毫髮無功,竟承選舉,何以克當?惟念北方未靖,民國初基,宏濟艱難,凡我國民,具有責任。諸公不計功能,加文重大之服務,文敢不黽勉從國民之後,當剋日赴寧就職,先此敬復。”同日,南北議和代表在上海達成召開國民會議公決“國體”協議。
1912年1月1日,中華民國南京臨時政府舉行臨時大總統就職典禮,孫中山正式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月2日,清將領薑桂題、馮國璋、張勳、張懷芝、曹錕、王佔元、陳光遠、李純、王懷慶、張作霖等十五人電內閣,誓死反對共和,請飭各親貴大臣將在外國銀行所存款項提回,接濟軍用。同日,京東發生灤州起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