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蔡鍔對袁世凱抱有幻想,認為他“宏才偉略,群望所歸”。但是,1915年5月25日,袁世凱與日本帝國主義秘密簽訂賣國的《二十一條》,深深刺痛了蔡鍔,使他看清了袁世凱的反動面目,8月,在袁世凱的授意下,北京出現了一個打著“籌一國之治安”旗號的“籌安會”,公然為復辟帝制製造輿論。接著,各類“聯合會”、“請願團”也紛紛粉墨登場,為帝制唱讚歌。12月,袁世凱完成了復辟帝制的準備,於12日宣佈接受帝位,下令取消民國,改用洪憲年號。
護國討袁
袁世凱復闢帝制的活動,使蔡鍔氣憤已極,他決心以武力“為四萬萬人爭人格”。於是他表面上裝出不關心政治的樣子,常去北京八大胡同,與名妓小鳳仙廝混,以矇蔽袁世凱,暗中卻多次潛赴天津,與老師梁啟超商量討袁計劃,並初步擬定了赴雲南發動武裝起義的戰略設想。內容是:“雲南於袁氏下令稱帝后護國軍起義形式圖即獨立,貴州則越一月後響應,廣西則越兩月後響應,然後以雲貴之力下四川,以廣西之力下廣東,約三四個月後,可以會師湖北,底定中原”。這是個符合當時客觀實際的頗具膽識的戰略構想。
1915年11月,蔡鍔秘密離京赴津,旋以治病為名東渡日本,後經臺灣、香港、越南,於12月19日抵達昆明。在民主革命志士雲集的雲南軍隊中,從8月中旬“籌安會”成立時起,中下級軍官就積極活動,醞釀發動討袁起義。1915年9月11日以後,以唐繼堯為首的團以上軍官,又多次舉行秘密會議,確立了護國討袁的戰略決策,並著手進行戰爭準備工作。蔡鍔抵達昆明,加速了雲南反袁武裝起義的爆發。
1915年袁世凱稱帝,他由北京潛回雲南,與唐繼堯等人於12月25日宣佈雲南獨立,組織護國軍,發動護國戰爭。蔡鍔任護國軍第一軍總司令,唐繼堯為雲南軍政府都督,組成護國軍三個軍,分別從四川,湘西和廣西三個方向出師討袁。蔡鍔為第一軍總司令,率4個梯團(旅)約8000人入川,擬對川邊敵軍突然襲擊,出奇制勝,奪佔敘州(今宜賓)、瀘州諸要地,再北攻成都、東取重慶,爾後揮師東下,會師武漢。
四川戰役
1916年春率部在四川納溪、瀘州一帶擊敗優勢袁軍,迫袁取消帝制。袁死後蔡任四川督軍兼高官。
蔡鍔組織指揮的四川戰役,是護國軍在大洲驛休整數日,士氣復振,蔡鍔決定對敵反攻。這次反攻,無論是在制定計劃,組織協同,還是實施指揮諸方面,都有條不紊,果斷堅決,在整個護國戰爭中,堪稱精彩的一幕。3月16日,蔡鍔令右翼趙又新梯團自白節灘經雙合場進攻納溪側背,為主攻;中路顧品珍梯團一部由渠壩驛沿敘永河向納溪正面佯攻,朱德,張煦兩支隊從側翼向蘭田壩迂迴前進,阻擊瀘州援納之敵,劉存厚師進攻牛滾場,威脅江安守敵,掩護主力攻納。17日,幾路部隊同時向敵發起進攻,連戰皆捷,朱德一路甚至挺進到距瀘州僅幾公里的地方。敵人退到納溪外圍組織環形防禦。蔡鍔見各路進展緩慢,恐合江之敵抄襲後路,遂於24日令各路軍隊撤出戰鬥,退回出發地。經此一戰,敵主力“第七師將校傷亡殆盡,士兵損失過半,已無再戰能力。”
護國軍以弱於敵人的兵力,在餉彈兩缺,後方接濟時斷的情況下,與號稱精銳的北洋軍奮戰數月,雖沒有奪佔瀘州,卻牽制住了敵軍主力,阻止了敵軍的推進,有力地配合了其它方向軍隊的行動,推動了全國反帝制運動的發展壯大。1916年3月22日,袁世凱被迫宣佈取消帝制。瀘州前線總司令張敬堯,見勝利無望,也在1916年3月31日與蔡鍔達成停戰協議。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逝世
嶽麓山蔡鍔墓袁世凱死後,黎元洪繼任為民國大總統,1916年7月6日任命蔡鍔為四川督軍兼高官。但是,這時蔡鍔的病情惡化,他草草處理了川省善後事宜,即於9月東渡日本治喉癌。1916年11月8日上午,終因醫治無效,病逝於日本福岡,年僅34歲。蔡鍔在遺囑中寫道:“我統率滇之護國軍第一軍在川戰陣亡及出力人員,懇飭羅佩金等核實呈請恤獎,以昭公允;鍔以短命,未能盡力為民國,應為薄葬。”
1917年4月12日,蔡鍔魂歸故里,北洋政府在長沙嶽麓山為他舉行國葬,蔡鍔也成為民國曆史上的“國葬第一人”。
家族成員
原配夫人:劉新英,後蔡鍔將其名改為劉俠貞(有段典故,她是妹替姐嫁),生長女蔡菊蓮;
二夫人:潘惠英,她接受過西式高等教育,生二子一女:長子蔡端(族譜名蔡澤琨),次子蔡永寧(族譜名蔡澤珂),女蔡淑蓮;潘夫人二十幾歲便守寡,直到終老,後以教書為生。
母親:王太夫人,名再秀,約1862年生。邵陽縣谷洲鄉(今谷洲鎮)式南村桐梓坪人。生三男二女,男名蔡鍔、蔡垣、蔡墀,女名任閨、雲娥。
父親:蔡正陵,邵陽縣蔣河橋(今屬邵陽市大祥區蔡鍔鄉蔡鍔村)人,後遷洞口山門(原屬武岡)。
長孫:蔡協。
喜歡國色芬芳請大家收藏:()國色芬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