薩鎮冰(閩東語拼音s'ak d'heing bing;1859年3月30日1952年4月10日),字鼎銘。祖籍山西代縣,出生於福建福州,著名的色目人薩氏家族(蒙古族)。中國近代著名的海軍將領。薩鎮冰先後擔任過清朝的海軍統制(總司令)、民國海軍總長等重要軍職,還曾代理過國務總理。
早年進馬尾船政學堂,學習駕駛。光緒三年(1877年)受派赴英國學習海軍。回國後任天津水師學堂教習、北洋水師幫統兼海圻艦管帶、廣東水師提督、清政府海軍統制等職。武昌起義爆發後,被袁世凱任命為內閣海軍大臣,薩鎮冰未就職。1917、1919年兩度任海軍總長。翌年5月暫代國務總理。其後繼任海軍總長等職。1922年至1927年,任福建省高官。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後,薩鎮冰掛名為海軍部高等顧問。1933年11月他支援十九路軍在福州成立人民革命政府,贊成反蔣抗日的主張。抗日戰爭爆發後,他到南洋和後方川、黔、湘、滇、桂、陝、甘等省宣傳抗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委員、中央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委員、華僑事務委員會委員和福建省人民政府委員等職。1952年4月10日卒於福州。
人物生平
身出名門
少年時代的薩鎮冰咸豐九年(1859年),薩鎮冰生於福州澳橋,即今福州鼓樓區東大路附近。薩鎮冰家庭是著名的福州色目人薩氏家族。始祖為輔佐元世祖經略吐蕃有功的色目人(屬西突厥部落葛羅祿)答失蠻,元代中期賜姓薩,後為蒙古族同化,明後更“從漢俗,弗稱氏”。故如今其後人有的自認蒙古族,有的自認漢族,有的自認回族。因為先祖曾經世居雁門,故常稱為雁門薩氏。元代末期一支後人遷居福州,名列福州八大家族。始祖薩拉布哈,為元世祖忽必烈所信任,使掌兵權,“元統年間,家於閩”世居榕城朱紫坊。薩鎮冰家族中人才輩出,包括元朝詩人薩都剌、明朝宣德時禮部侍郎薩都琦,近代曾經出任廈門大學校長的薩本棟和中山艦殉難時的艦長薩師俊等。其父薩怡臣,字懷良,號納吉,是道光年間的秀才,以塾師為業,家貧。幼年時乳母將其安置在族叔名醫薩覺民家,得學經書。
同治八年(1869年),由於時主福建船政的沈葆楨與薩鎮冰之父薩怡臣關係較好,經其父推薦,薩鎮冰考入福州船政學堂(馬尾船政學堂)二期,學習天文、駕駛,畢業時名列第一。同學中還有鄧世昌。同治十一年(1872年),薩鎮冰從船政學堂畢業,在“揚武”練船實習。
同治十三年(1874年),任“海東雲”船二副,巡防颱灣。參加閩臺海域的緝私捕盜巡航。光緒元年(1875年),調福建水師巡洋艦旗艦揚武任職。遊歷新加坡、小呂宋等地。
海軍管帶
薩鎮冰(右)青年合影光緒二年(1876年)冬,他與葉祖珪、劉步蟾、方伯謙、嚴復等作為福建船政第一批留學生出國,被派往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學習駕駛。臨行前其父題聯“家有健兒馳海上;國御頑夷賴棟樑”,送子赴英。光緒三年(1877年)春,進入英國格林威治皇家海軍學院。
光緒六年(1880年)4月,期滿回國。時值李鴻章在天津創辦北洋水師學堂。光緒七年(1881年)薩鎮冰分配到南洋水師任驅逐艦“澄慶”炮船大副。光緒八年(1882年)調任天津水師學堂教習。
光緒十年(1884年),中法馬江海戰中方的慘敗刺激了薩鎮冰,他在教習的崗位上再也呆不下去,多次請求上前線,兩年後如願以償,調到“威遠”艦任管帶。
光緒十一年(1885年),調任“康濟”號練船管帶。光緒十二年(1886年),薩鎮冰任威遠練艦管帶。光緒十四年(1888年)晉為參將。光緒十五年(1889年)署精練左營遊擊。
甲午拒敵
光緒二十年(1894年)5月,薩鎮冰晉升副將銜實授精練左營遊擊,同年7月,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日本海軍在鴨綠江口豐島突然襲擊北洋水師艦隊,挑起了甲午戰爭,戰火很快蔓延到黃海、渤海、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讓薩鎮冰感到遺憾的是,他未能指揮軍艦參加黃海海戰。
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1月,威海衛之戰打響,薩鎮冰奉命駐守日島。惡劣的生活環境,加上勞累過度,薩鎮冰病倒了,夫人陳氏聞訊從福州趕來探視,被薩鎮冰下令撤開扶梯,不準夫人登艦。左右將士極力相勸,薩鎮冰斷然答道“此地非同尋常,此時非同尋常,怎能允其登艦?告她當我已死,令其速回!” 1月底,日島衛戰爆發,時值隆冬,大雪紛飛。日軍以18艘艦艇分四批輪番進攻,並從已被日軍佔領的威海衛南北炮臺以猛烈的炮火狂轟日島,在十分險惡的情況下,薩鎮冰始終沉著指揮反擊,英勇抵抗了11天,最後在接到提督丁汝昌的命令下才撤回劉公島。2月3日,威海陸地悉數被日軍佔領,劉公島已是孤島。丁汝昌在屢次拒絕投降後,於2月11日夜飲藥殉國。三天後,北洋海軍威海營務處提調道員牛昶昞與伊東佑亨簽訂《威海降約》。北洋練習艦康濟號被解除武裝,交還中國。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甲午戰爭以清軍失敗告終,殘存下的所有海軍官兵遭革遣返鄉,薩鎮冰也回到福州。此時他父母已逝,不久妻子也過世了,薩鎮冰囊空如洗,家計維艱,連兩個子女也無法撫養,只好到官紳家庭當塾師掙錢餬口,過了半年。
任職新軍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兩江總督張之洞禮聘他當吳淞炮臺總檯官,升他為自強軍幫統。1898年,清政府議重建海軍,分別向英國和德國定購了“海天”、“海圻”等艦,並開復北洋海軍副將葉祖珪的革職處分,授為北京海軍水師統領。葉祖珪認為薩鎮冰的學識、經驗、為人等均遠勝於己,遂向朝廷推薦由薩鎮冰來任水師統領一職,薩鎮冰堅持不受,於是清廷便授予薩鎮冰擔任幫統兼“海圻”號管帶。
薩鎮冰曾管帶的光緒二十五年(1899年)任通濟練習艦管帶,旋調任北洋海軍幫統。光緒二十六年(1900年)兼帶海圻巡洋艦。八國聯軍侵華之後,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議和大臣中有人提出將“海天”、“海圻”等5艘大型軍艦出售,撤銷一切防務,以表示中國絕無對外備戰之意,以此討好外國人,此提議一經提出,即遭到薩鎮冰等的強烈反對,後來在葉祖珪等愛國將領的抗議下被廢除。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葉祖珪調駐天津,薩鎮冰開始統領全部北洋海軍艦艇。薩鎮冰到任之後,成立了負責培訓士兵的海軍練營。海軍練營設在東炮臺附近,“正當海邊,且內有餘屋”。薩鎮冰認為,這些舊營房稍加整修,就可以用作海軍學校的校舍。
創校取材
自甲午戰爭結束後不久,清政府開始重建北洋海軍。此時,急需大批海軍人才,而北洋原有的海軍學校天津水師學堂,在八國聯軍之役中已毀於兵燹。於是,薩鎮冰奉命擇址另建海軍學校。經過反覆論證,最後他把校址選在了煙臺。當時,曾作為北洋海軍基地的天津、旅順、青島、威海等港口相繼被列強瓜分,在剩下的北洋港口中,煙臺的條件相對較好。選擇在煙臺建校也有“就地取材”的考慮。他在甲午戰爭中曾親眼目睹文登、榮成籍的水手勇猛善戰。因此,他決定在煙臺建校,以便多招收一些煙、威一帶的學生入校學習。隨即開始對北洋海軍進行整頓,薩鎮冰不尚空談,經常乘坐艦隻在海上游弋視察,並親自指導海軍官兵練習航海駕駛技術以及演放魚雷、打炮靶、備戰操練等戰鬥技術。
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升任北洋海軍統領,仍兼帶“海圻”艦。冬天,煙臺海校正式開辦,當時稱“水師學堂”,附設在海軍練營內,薩鎮冰親自為學校制訂了“開辦水師學堂章程”。為適應快出人才的需要,薩鎮冰進行了大膽改革,把學制從原來的5年縮短為3年,只保留駕駛專業,專門培養海軍指揮軍官。煙臺海校建立不久,便取得了驕人的成績。
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升任總理南北洋海軍兼廣東水師提督薩鎮冰,擔負起重組北洋水師、復興海軍的重任。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中國首次派遣海軍學生赴日本留學,煙臺海校就有24人入選,居各海軍學校之首。同年,又有兩人被選派到美國留學。此時,薩鎮冰已成為中國海軍的第一號人物,總理南北洋海軍。在他的建議下,清政府決定擴大煙臺海校的辦學規模。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煙臺海校的新校在金溝寨村以南建成,正式命名為“煙臺海軍學堂”。新校三面環山,東面臨海,距離煙臺港口約7華里,校園佔地90餘畝,校內建築中西結合。薩鎮冰對新校建設十分重視。新校落成之際,正值煙臺海校第二屆學生畢業,薩鎮冰親自監考,還為學校題寫了“才儲作楫”四個字,寄託對學校的厚望。後來,這4個字被製成匾額,懸掛在學校的屋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