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維鈞(1888年1月29日1985年11月14日),字少川,漢族,江蘇省嘉定縣(今上海市嘉定區)人,畢業於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中國近現代政治人物、社會活動家和外交家,北洋政府第十三位國家元首。
1912年回國後,任內閣總統秘書、外務部顧問和憲法起草委員等職。1915年起歷任北洋政府駐墨西哥、美國、古巴、英國公使、海牙國際法院副院長,1919年和1921年,顧維鈞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出席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為維護中華民族的權益作出了貢獻;1945年6月,他出席舊金山會議,參加《聯合國憲章》起草工作並代表中國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其後任國民黨政府駐聯合國代表,1956~1967年,歷任海牙國際法庭法官、國際法院副院長等職。 1985年11月14日逝世,享年98歲。
顧維鈞被譽為“民國第一外交家”。一戰後,他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出席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在巴黎和會上,就山東主權歸屬問題據理力爭,為維護中華民族的權益作出了貢獻;顧維鈞還為廢除不平等條約採取了“聯美製日”的策略,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成效。他晚年撰寫的《顧維鈞回憶錄》為外交研究提供了原始史料。
人物生平
顧維鈞,字少川,1888年1月29日(清光緒十三年十二月十七)生於江蘇嘉定(今屬上海嘉定區)。初入舊式私塾,後於1899年考入上海英華書院,1901年考入聖約翰書院。1904年入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專攻國際法及外交,獲博士學位。
1912年回國後,任袁世凱總統英文秘書、內閣秘書、外務部顧問和憲法起草委員等職。後任中華民國國務總理攝行大總統職,國民政府駐法、英大使,聯合國首席代表、駐美大使,海牙國際法院副院長;被譽為“民國第一外交家”。
1915年起歷任北洋政府駐墨西哥、美國、古巴、英國公使。
1917年美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協約國陣營,策動中國亦加入協約國一方。顧維鈞認為這將有利於提高中國在國際上的地位,便在華盛頓積極活動,並密電北京中央政府敦促參戰。
1919和1921年作為中國代表團成員出席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在巴黎和會上,就山東的主權問題據理力爭,以出色的辯論才能闡述中國對山東有不容爭辯的主權,為維護中華民族的權益作出了貢獻。
1922~1926年先後任北洋政府的外交總長、財政總長、代理國務總理等職,其間,於1924年5月曾代表中國政府與蘇聯簽訂《中俄解決懸案大綱協定》。
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以中國代表身份參加了國際聯盟李頓調查團,調查日本帝國主義在中國東北的侵略罪行。
1932年起先後任駐法、英、美大使和駐國際聯盟代表等職。
1936年3月,與厲麟似、王正廷等人一同被推舉為國際聯盟中國分會中國國聯同志會理事。
1945年6月,出席舊金山會議,參加《聯合國憲章》起草工作並代表中國在《聯合國憲章》上簽字;其後任國民黨政府駐聯合國代表。
顧維鈞先生手跡(92歲誕辰)1956~1967年,歷任海牙國際法庭法官、國際法院副院長、臺灣國民黨總統府資政等職。
退休後定居美國,1972年,出席第二十七屆聯大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代表團成員章含之受毛澤東之託曾拜見顧維鈞並邀請其訪問中國大陸。
1985年11月14日在美國紐約逝世;當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常駐聯合國代表李鹿野前往麥克遜大道坎培爾殯儀館弔唁;顧維鈞的遺體葬於紐約芬克里夫墓園(fernciff ceetery)。
顧維鈞晚年口述了計13卷,600餘萬字的《顧維鈞回憶錄》,該著作後成為研究中國近現代外交的重要資料。
大事年表
1888年 1月29日,生於嘉定縣(今上海市嘉定區)。
1892年進私塾讀書。
1899年進基督教會所辦中西書院讀書。
1901年考入基督教會所辦的上海聖約翰書院讀書。
1904年自費隨施肇基率領的湖北官費生赴美留學。入紐約州庫克學院讀英語。
1905年考入哥倫比亞大學,主修國際法和外交。
1909年同時獲學士、碩士學位。秋,在哥倫比亞大學與孫中山相見。
1912年 3月,以《外人在華地位》透過博士論文答辯。4月,回國抵北京,任總統袁世凱英文秘書兼國務總理唐紹儀秘書。8月,兼任外交部秘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