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經歷
少年時代
袁世凱生於清文宗咸豐九年八月二十日1859年9月16日)。袁世凱出生的那天,他的叔祖袁甲三恰好寄書到家,言與捻軍作戰得勝。袁世凱的父親袁保中大喜過望,因此為這個新生的嬰兒取名為“凱”,並按照家族“保世克家、企文紹武”的排行,給嬰兒命名“世凱”。袁世凱的得名即與戰爭行伍有關,似乎在預示著這個新生兒一生的戎馬生涯。
袁世凱六歲時養父袁保慶替他找個啟蒙老師袁執中教四書五經。同治五年1867年)袁保慶在山東做道員,袁世凱時年八歲,也隨行。後袁保慶由山東調到江蘇。在南京,袁世凱的一位老師曲沼擅長武術,教會了袁世凱一些拳法劍術。袁世凱自小喜愛兵法,立志學“萬人敵”。嘗自謂“三軍不可奪帥,我手上如果能夠掌握十萬精兵,便可橫行天下。”常常不惜重金蒐羅購買各種版本的兵書戰策,被人譏笑為“袁書呆”。13歲時袁世凱曾制聯“大野龍方蟄,中原鹿正肥。”寥寥十字,比楚霸王的“彼可取而代之”豪氣無二。
光緒二年1876年)秋,袁世凱與沈丘于姓女子結婚,時年17歲。翌年初春,又回到北京。袁保恆剛剛調任刑部侍郎,工作繁忙,袁世凱一邊讀書,一邊幫他辦事,學得不少官場本領。兩位堂叔誇獎他“辦事機敏”,是“中上美材”。時華北大旱成災,袁保恆奉命到開封幫辦賑務,帶袁世凱同行,遇有密要事案,均派他查辦、參佐一切。1878年,袁保恆感染時疫去世,袁世凱返回項城,移住陳州。此時,正在陳州授館的徐世昌與袁世凱結交,拜為金蘭,後來成為袁世凱畢生重要的謀士。1879年,其姑丈張向宸辦理河南賑務,委託袁世凱分辦陳州捐務,因他集款獨巨,提拔袁世凱為“中書科中書”。袁世凱先後於1876年和1879年兩次參加科舉考試,都沒能在鄉試中中舉。袁世凱家族以“求官建功,拯救天下”為門楣家訓,袁世凱作為透過傳統和教育承受了這些感情和觀點的人,自然要效法先輩的榜樣,把心思從科場轉移到“疆場”上。袁世凱曾作詩《言志》一首以自勉:“眼前龍虎鬥不了,殺氣直上幹雲霄。我欲向天張巨口,一口吞盡胡天驕。”此詩被認為是他少年時代便有了遠大志向。當然一個人所走的道路,不完全是由家庭和自身決定的,還要接受到社會影響。從社會上看,19世紀80年代正是洋務運動達到高潮的時期。洋務派“自強”的思潮對袁世凱政治思想的形成,有極其深刻的影響。袁世凱科場失敗以後,決定投奔淮系李鴻章。
袁世凱在北京讀書時,李鴻章正在直隸總督任上。對這位大人的顯赫地位不勝欽羨。在洋務派“練兵求強”思想的影響下,他“好讀兵書”,“留心時事”,常作軍事論說,侈談練兵“安內攘外”。袁保齡對他的議論,頗為讚賞,曾情不自禁地表示,袁家“嗣武有人,亦可略慰”。由於上述種種原因,袁世凱在科場上的希望破滅以後,遂把詩文付之一炬,決心效法李鴻章的淮軍。他說:“大丈夫當效命疆場,安內攘外,豈能齷齪久困筆硯間”。當時,李鴻章的幕府中大都是舉人或進士出身。袁世凱僅是一個無名的秀才,因此,他沒有直接投奔李鴻章,而於1881年5月,帶領“其家舊部數十人”往山東登州,投靠淮軍統領吳長慶。
吳長慶和袁保慶“訂兄弟之好”。袁保慶在南京時,吳長慶帶兵駐紮浦口,兩人過從甚密。袁保慶死時,吳長慶渡江視斂,“扶棺痛哭”,幫助料理喪事。因此,當袁世凱來到登州時,吳長慶不僅“肫然相信”,樂意收留,備加照撫,而且隨後又加以提拔重用。
朝鮮平亂
1882年,朝鮮發生壬午軍亂,朝鮮國王李熙朝鮮高宗)之父興宣大院君李昰應利用軍隊譁變,成功奪權;朝鮮王妃閔妃一黨與大院君有隙,請求清廷出兵平亂,袁世凱乃跟隨吳長慶的部隊東渡朝鮮。袁世凱率領一支清軍配合行動,殺死了幾十名兵變參與者。戰鬥中,袁世凱一路放槍,帶頭衝在最前面,他的堅毅勇敢感染了部下,兵變很快得以平定。吳長慶在給清廷的呈報中將他讚揚了一番,說他“治軍嚴肅,排程有方,爭先攻剿,尤為奮勇”,報以首功。隨後清軍將大院君擄至保定問罪,當年23歲的袁世凱則以幫辦朝鮮軍務身份駐藩屬國朝鮮,協助朝鮮訓練新軍並控制稅務。袁世凱留鎮朝鮮期間,得到了朝鮮上下的一致好評,朝鮮人士稱讚他:“明達夙成,留京師漢城)期年,大得都民之心”。他也和金允植、金炳始等多名朝鮮士大夫結為忘年之至交。他在朝鮮被稱為“袁司馬”。
1884年金玉均等“開化黨”人士發動甲申政變,試圖推翻“事大黨”把持的政權,駐朝日軍亦趁機行動欲挾制王室;國王李熙派人奔赴清營求助,袁世凱指揮清軍擊退日軍,維繫清廷在朝鮮的宗主權及其他特權。袁世凱平定了朝鮮甲申政變有重大意義,打退了日本的滲透勢力,粉碎了日本趁中法戰爭之際謀取朝鮮的企圖,推遲了中日戰爭爆發的時間。袁世凱也因這一事件受到李鴻章等人的重視,年僅26歲的他就被封為“駐紮朝鮮總理交涉通商事宜大臣”,位同三品道員,左右朝鮮政局,儼然朝鮮的太上皇。袁世凱在朝鮮期間,時常出入朝鮮宮廷,並且讓朝鮮高宗按照藩國禮儀迎接上國欽差,明確清朝和朝鮮的宗藩關係。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馮國璋他還防止朝鮮向外國借款、阻撓朝鮮向西方國家派駐公使,袁世凱干涉朝鮮內政的做法引起了朝鮮國王和一些大臣的不滿,清廷中也不斷有人彈劾他。比如1888年1月朝鮮國王李熙致函請求清廷撤袁世凱,隨後朝鮮駐華官員金明圭奉李熙之命,請求李鴻章換人。清廷內的張謇、張佩綸等也曾攻擊袁世凱“侈然自大,虛驕尚氣,久留朝鮮,於大局無益”。李鴻章力排眾議,不僅讓袁世凱繼續留朝任職,並於1890年2月給袁世凱寫了“血性忠誠,才識英敏,力持大局,獨為其難”的評語。的確,袁世凱在朝鮮的十二年雖然由於其年輕氣盛而採取一些過激、粗暴的手段,但有效地遏制了日本和沙俄對朝鮮的滲透。直到甲午年日本挑起戰爭前還多次曾經派人暗殺袁世凱,只不過沒有成功。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袁世凱暗示朝鮮政府向清政府乞援。隨後日軍迅速出動到朝鮮,企圖挑起戰爭。甲午戰爭爆發前夕的7月19日,袁世凱化裝成平民逃走,從仁川回國。因袁世凱在朝鮮時期表現突出,有“知兵”之名,北洋大臣李鴻章等保薦袁世凱負責督練新軍。
創立新軍
1895年,袁世凱開始在天津與塘沽之間的小站練兵,軍務處大臣榮祿、李鴻章等奏派袁世凱擴練定武軍,更名為“新建陸軍”,漸為清廷所倚重。這股軍隊後來發展成為北洋六鎮北洋新軍),為清末陸軍主力,民國初年的北洋軍閥亦多源自清末新軍。
袁世凱聘德國軍官十餘人擔任教習,又從天津武備學堂中挑選百餘名學生任各級軍官,並引用和培植一批私人親信,以加強對全軍的控制。這些人以後大都成為清末民初的軍政要人。如徐世昌、段祺瑞、馮國璋、王士珍、曹錕、張勳等。
小站練兵是中國新式軍隊發展的轉折點,也奠定了袁世凱一生事業的基礎。從此,聲譽鵲起,扶搖直上。1897年,擢直隸今河北)按察使,仍主持練兵。
1898年6月,39歲的袁世凱升任工部右侍郎。1898年戊戌政變前,帝黨人物曾寄望於袁的新軍,譚嗣同即曾面勸袁世凱出兵圍攻慈禧太后所居之頤和園。袁世凱沒有對慈禧太后下手,結果戊戌變法失敗,光緒皇帝失去政權並遭軟禁。然而袁世凱當時的決定,對於戊戌維新的成敗,是否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至今仍有爭議。以往一般認為袁世凱將訊息轉告榮祿是戊戌變法失敗的主因,但近年的研究發現,後黨發動政變,實起於袁告密之前,且袁世凱告密無確切證據。甚且,以袁世凱當時掌握的七千人新軍戰力,亦不足以對抗聽命於榮祿駐紮在北京附近的九萬人部隊。雖然,袁世凱的決定並不是導致戊戌政變的根本原因,但是,戊戌變法卻被鎮壓。政變起初,慈禧太后在上諭中只是斥責康有為“莠言亂政”,停職待參,並未申斥譚嗣同等人,而譚嗣同勸袁世凱出兵圍園廢后則屬情節嚴重的謀逆大罪。相傳袁世凱聽時任直隸按察使楊崇伊說康有為已被革職待參,懼怕譚嗣同勸其出兵圍攻慈禧太后一事暴露,牽連自己,遂向榮祿告密,西太后聞之大怒,下令逮捕康、梁諸人,並誅殺了六君子。
1899年冬,因義和團在山東的排外行為引起各國不滿,清廷被迫撤換縱容拳民的山東巡撫毓賢,代之以袁世凱署理山東巡撫,率領全部新軍時稱“武衛右軍”)前往濟南,這是40歲的袁世凱首次出任方面大員。袁到任後,認定義和團為“左道邪教”,到處拆鐵道,拔線杆,破壞了社會安定,一改毓賢的處理方針,驅趕拳民,令其在山東無法立足,逃往天津、北京一帶。慈禧太后以民氣可用縱容義和團。翌年爆發了八國聯軍戰禍,山東在袁世凱治下則維持穩定,並且加入東南互保,使山東免遭戰禍亂。1901年11月,繼李鴻章署理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次年實授,袁世凱一躍而成為中外所矚目的實力人物。
清末新政
《辛丑條約》簽訂後,清政府迫於內外形勢,施行新政。袁世凱表示極力擁護。1901年袁世凱在山東建立山東大學堂今山東大學)。1902年,袁世凱兼任政務處參預政務大臣和練兵大臣,在保定編練北洋常備軍簡稱北洋軍)。次年,清政府在北京設立練兵處,慶親王奕匡為總理大臣,袁世凱任會辦大臣,掌握實權。創辦各種武備學堂,並聘請大批日本軍官擔任教習。至1905年北洋六鎮編練成軍,每鎮一萬二千五百餘人,除第一鎮系滿洲貴族鐵良統率的旗兵外,其餘五鎮都在他的控制之下,重要將領幾乎都是小站練兵時期的嫡系軍官。同時,袁世凱還兼任督辦電政大臣、督辦鐵路大臣及會議商約大臣。在此期間,他在發展北洋工礦企業、修築鐵路、創辦巡警、整頓地方政權及開辦新式學堂等方面,都頗有成效。透過辦理新政,他得以“內結親貴,外樹黨援”,很快形成了一個以他為首的龐大的北洋軍事政治集團。袁世凱大力襄贊新政,包括廢科舉、督辦新軍、建學校、辦工業等,第一支中國警察隊伍亦於天津成立,也籌劃修建了中國第一條自主建造的鐵路——京張鐵路。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袁世凱北洋集團勢力的擴張,對掌握中央政柄的滿洲親貴集團的世襲地位構成嚴重威脅。皇室親貴煽動一些御史上疏屢彈劾袁世凱權高勢重,甚至預言將步曹操、劉裕後塵。1906年,袁主動辭去各項兼差,並將北洋軍一、三、五、六各鎮交陸軍部直接管轄。1907年,又被調離北洋,到北京任軍機大臣兼外務部尚書,成為中樞重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