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慶帝在內亂頻仍、外患漸逼中,傾力企圖維護清王朝的穩定鞏固,然而不可逆轉的歷史發展趨勢,使清王朝的敗落於嘉慶末年已完全表面化,並從此日漸走向衰亡。
文化
顒琰在位時期結束了文字獄。顒琰和清代歷朝皇帝一樣,提倡封建禮教。十分懂得“文教治天下“、“以孝治天下“,的道理,竭力用尊孔和提倡封建禮教來完善和鞏固其統治,力求在人民心目中樹立自己作為傳統道德扞衛者的形象。
嘉慶九年(1804年),顒琰親到翰林院,在先師孔子牌位前行禮。按舊制,要行二跪六拜禮,為表示對孔子的虔敬,特行三跪九拜禮。此後,他還數次或親自或派皇次子旻寧“釋奠先師孔子“。
嘉慶十四年、二十四年即顒琰五十、六十壽辰時,特准孔子73代孫孔慶鎔兩次赴京祝壽。孔慶鎔在京期間,顒琰對他關懷備至,多次召見,詳細詢問他本人及其家庭、孔廟的有關情況,賞給他許多珍寶、書籍,還說自己因為頻年動亂、水旱災害,始終未能到孔廟朝聖,十分遺憾,一再告誡他“你詩禮承家,好生承先聖世業,總要忠孝存心“。顒琰對孔子後代及孔府的關懷備至,是為了加強孔子儒家思想在中國的統治地位。
社會
治理河工
顒琰和乾隆帝一樣重視治河,賑濟災民。儘管鎮壓白蓮教起義用了兩個億的軍費,他還是為南河工程撥了4000餘萬兩的治河款。
人地矛盾
嘉慶時期人多地少的矛盾愈發嚴重,人民普遍吃不飽飯。對此顒琰能採取的只是限制菸草,茶葉等經濟作物的種植;鼓勵漁獵活動,彌補口糧不足;進一步推廣精耕細作,土豆玉米等高產作物的種植等治標不治本的措施。
其實當時東北大片土地沒有開發,但滿族統治者出於維護統治等原因,禁止漢人遷居東北,顒琰也未改變這一政策。
皇族墮落
嘉慶時期皇族墮落嚴重,他們受朝廷包養而不思進取,犯法後還不受司法制裁。顒琰一方面嚴懲皇族不法行為;一方面還親自作了《宗室訓》用於教育皇族。
整頓旗務
另外,乾隆後期八旗生計問題也愈發困難,由於八旗子弟由國家供養“以清語騎射為本務“,不仕不農不工不商,時間一長便腐化墮落,一無所能。對此,顒琰也只能延續祖先的做法,一方面用政府的錢替八旗子弟還債;一方面感化教育。
顒琰還試圖採用“京旗移墾“的辦法,把部分北京的八旗子弟遷往東北,但由於八旗子弟的抵制而很難推行。
雖然顒琰為解決各種社會問題做出了種種努力,但收效甚微。主要原因一是乾隆末年以來清朝社會已弊端叢生,積重難返。二是顒琰受時代的侷限,束縛於傳統觀念,祖宗家法,王朝利益,不敢,不願,也沒有能力從體制上做大的,根本性的調整,其對內政頭痛醫頭腳痛醫腳式的整頓,不可能從根本上扭轉清王朝的衰落。三是顒琰個人的性格過於仁慈和謹小慎微,對貪汙腐敗等問題打擊還不夠有力,一些力所能及的改革也沒能推行。
外交
抑制鴉片
英國從雍正朝開始不斷對中國輸入鴉片,嘉慶年間顒琰多次重申和進一步嚴格鴉片禁令,對抑制鴉片氾濫有一定作用。
周邊國家
在對周邊國家交往中,嘉慶時中國實力雖然有所衰落,但仍以“天朝上國“自居。
嘉慶七年(1802年)十二月,越南新國王阮福映即位之後,請求改“安南“國號為“南越“。因為中國歷史上曾存在過一個“南越國“,地域包括兩廣和越南北部,他懷疑安南國企圖混淆古今,居心叵測,於是加以拒絕。越南國王反覆請求,於是顒琰賜名“越南“,一直沿用至今。
維護主權
在和西方國家的交往中,顒琰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嘉慶十三年(1808年)七月,英國以幫助葡萄牙防禦法國侵佔澳門,保護英國貿易為口實,派兵船9艘入侵廣東香山雞頸洋麵,英軍300人公然登岸,佔據澳門三巴寺、東西炮臺等處,又駕舢板3艘駛入省河,至省城外十三行停泊,要求在澳門居住。
兩廣總督吳熊光令他們回黃埔候旨。嘉慶帝得報後,諭示吳熊光對英軍嚴加詰責,並命令他們駛離。英軍遲遲不動,清軍封鎖水路,斷絕英軍糧食供應,英軍才在十月間撤離。
事後,顒琰以吳熊光在英軍侵佔澳門時表現怯懦,罷免其總督職務,不久又遣戍伊犁;廣東巡撫孫玉庭也被革職,後來顒琰還諭示加強了澳門炮臺。
閉關鎖國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英使阿美士德訪華,雙方在禮儀問題上發生分歧,在顒琰見時,由於趕路緊急,載有官服與國書的車輛仍未抵達,加上路途勞累,他堅持稍事休息。結果,負責帶領覲見的官員不得要領,向嘉慶帝謊稱英使生病。
顒琰以為英使傲慢,龍顏大怒,於是取消覲見,並下令驅逐使團,“貢品“、國書也不要了。第二天,顒琰氣消了點,賞了使團一些禮物,收了“貢品“,並送上敕諭一道。
顒琰的做法一方面暫時抵制了英國的侵略企圖,然而閉關鎖國,盲目自大的傳統觀念,也使其對外來事物採取盲目排斥態度,失去了一次融入世界的機會。
喜歡國色芬芳請大家收藏:()國色芬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