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網”最新網址:https://wfxs.app,請您新增收藏以便訪問
當前位置:微風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國色芬芳 > 賣花女三十九

賣花女三十九 (第2/2頁)

上一頁 章節列表 下一章
好書推薦: 奮鬥在貞觀 三國:開局自爆身份,這天下穩了 靖康前夜,我成了鄆王趙楷 駙馬乃紅顏 紈絝修煉手冊 三國:我曹家長孫,開局毒翻赤壁 亮劍:我被李雲龍拜為大哥 大唐順風鏢局 帶著軍火庫到大明 山賊票號 人在三國,開局自爆穿越者身份 戰神文鴛 為政大明 開局狙了個大佐 空間第一農女 帶著手機闖大明 標準的領主生活 公主我真不是太監 大明鐵骨 祖父漢武帝:開局慫恿我爹造反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告示貼出,四下轟動。西施登上朱樓,憑欄而立,飄飄然似仙女下凡。觀賞者排成長龍,為一睹西施芳容,慷慨解囊,有的竟付兩三次之多,真是百看不厭。3天下來,範相國所得金錢無數。進京後,他把這些錢都交到國庫。西施因此仰慕范蠡的才智和品德,兩人遂結為生死之交。范蠡的舉措,不折不扣地為後代的“美女經濟“開了先河。

西施與珍珠

珍珠被人類利用已有數千年的歷史,傳說她是西施的化身。

西施本是月宮中嫦娥的掌上明珠,她奉玉帝之命,下凡來拯救吳越兩國黎民百姓脫離連年戰亂之苦,珍珠便是她的化身。

原來嫦娥仙子有一顆閃閃發光的大明珠,十分逗人喜愛,常常捧在掌中把玩,平時則命五彩金雞日夜守護,唯恐丟失。而金雞也久有把玩明珠的慾望,趁嫦娥不備,偷偷將明珠含在口中,躲到月宮的後面玩賞起來,將明珠拋上拋下,煞是好玩。但一不小心,明珠從月宮滾落下來,直飛人間。金雞大驚失色,為逃避責罰,也隨之向人間追去。

嫦娥得知此訊息後,急命玉兔追趕金雞。玉兔穿過九天雲彩,直追至浙江諸暨浦陽江邊上空。正在這一天,浦陽江邊山下一施姓農家之妻正在浦陽江邊浣紗,忽見水中有顆光彩耀眼的明珠,忙伸手去撈,明珠卻像長了翅膀似的徑直飛入她的口中,並鑽進腹內。施妻從此似有了身孕。

一晃十六個月過去了,女子只覺得腹痛難忍,但就是不能分娩,急得她的丈夫跪地禱告上蒼。忽一日只見五彩金雞從天而降,停在屋頂,頓時屋內珠光萬道。恰在這時,只聽哇的一聲,施妻生下一個光華美麗的女孩,取名為西施。故有“嘗母浴帛於溪,明珠射體而孕。“之說。

西施長大後,化解了吳越兩國的仇怨之後,就化作珍珠留在人間,為黎民百姓的健康長壽、養顏美容繼續做出貢獻。自此諸暨變成了世代養殖珍珠之鄉而馳名中外,這一傳說至今已有兩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美中不足

西施大腳。素有“沉魚“之譽的西施雖然美麗,但有一個美中不足,就是腳比一般女孩要大,於是她想方設法地掩蓋這個缺點,因為她喜歡跳舞,所以她經常穿長裙,又為自己特製了一雙木屐,腰間繫一串鈴鐺,結果因為鞋子高了一塊,不但看不出來腳大,還因為走路時左右搖擺,加之長裙飄飄,反而格外地突出了娉婷身材,翩翩風姿。

沉江泛舟

吳國滅亡以後,越王因為西施的美貌想要將她留在身邊,越後和范蠡堅決反對,他們要越王吸取吳王教訓,不能被美色誘惑。越後藉口西施是“禍國之女“,派人將其杖責一百,裹入袋中沉江,范蠡則事先駕舟等候在附近,暗中打撈了布袋,解救了西施後一起出走。

西施與舞蹈

西施是中國歷史上的四大美人之一,也是人們所熟悉的著名美人計的主角。但是大家並不一定知道西施同時還是歷史上著名的舞蹈家。西施是春秋(公元前770公元前476)時期著名的宮廷舞蹈家。越王勾踐為了顛覆吳國的政權,設計把美麗的西施姑娘當作禮物送給了吳王夫差。

吳王首先為西施的美貌所傾倒,當知道西施擅長舞蹈時,命人將御花園的一條長廊的地下挖空,然後放進大缸(如同現代的共鳴箱),上面再鋪好漂亮的木板。西施在裙邊綴滿了小巧的鈴鐺,穿上木屐,每當她的木屐在地板上跺步時,腳下就會發出有節奏的“叮叮塔塔“的回聲,裙邊的小鈴鐺也會跟著響起“叮叮鐺鐺“的清脆悅耳聲音,加上她的美貌和優美的舞姿,迷倒了吳王。吳王擁著美人把西施跳的舞蹈稱為“響屐舞“,並把這個長廊命為“響屐廊“。

西施舌

有一種名叫“西施舌“的菜式,是一種叫“沙蛤“的海產殼類做成的。這種非蜆非蚌的貝殼類,呈厚實的三角扇形,小小巧巧的,外殼是淡黃褐色的,頂端有點紫,開啟外殼,就有一小截白肉吐出來。因那貝殼被開啟時,吐出的白肉像是一條小舌頭,不免令人聯想多多,故名“西施舌“。

但是中國的美女眾多,為什麼不叫“昭君舌“、“貴妃舌“、“貂蟬舌“,單單叫“西施舌“?這裡有個傳說春秋時,越王勾踐藉助美女西施之力,行使美人計滅了吳國,大局既定,越王正想接西施回國,越王的王后怕西施回國會受寵,威脅到自己的地位。便叫人綁一巨石於西施背上,沉她於江底。西施死後化為這貝殼類“沙蛤“,期待有人找到她,她便吐出丁香小舌,盡訴冤情。

有一種說法是男人在吃這個“沙蛤“時,想的並不是冤情,而是自作多情,很香豔的幻想自己是在與西施的香舌糾纏不休。女人在吃時,卻覺得這個貝殼像是有口難言,長得美只能被利用,長得不美又沒有傳奇。男人要利用她的美色,女人要踐滅她的美色。未了化為“沙蛤“,卻也逃不過厄運,只成為大眾的口腹之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這西施舌的來歷,確實很惹人遐思,尤其文人墨客,更是頗多考究。郁達夫的散文《飲食男女在福州》中就曾作過探討福州海味,在春二三月間,最流行而肥美的要算來自長樂的蚌肉,與海濱一帶多有的蠣房。《閩小記》裡所說的西施舌,不知是否指蚌肉而言,色白而腴,味脆且鮮,以雞湯煮得適宜,長圓的蚌肉,實在是色香味俱佳的神品。郁達夫在這裡將產於蛤中的西施舌誤作了蚌。

其實,西施舌產於蛤中早在宋代就有記載。宋胡仔的《苕溪漁隱叢話》後集引《詩說雋永》中的話說“福州嶺口有蛤屬,號西施舌,極甘脆。“並又引呂居仁詠西施舌的詩海上凡魚不識名,百千生命一杯羹。無端更號西施舌,重與兒童起妄情。說“西施舌“是“海上凡魚“可謂別緻。細究起來,西施舌並不限於福建一地,只不過是福建長樂沿海一帶的西施舌產量最高。據我所知,自遼東沿海到南方海岸,凡淺海中皆產之。旅順的餐館中就有“瓜片西施舌“;天津一帶也有,清人張燾《津門雜記》曾有詩詠西施舌燈花樓臺一望開,放懷那惜倒金罍。

朝來飽啖西施舌,不負津門鼓棹來。詩雖平平,但可見出作者以西施舌的興致。渤海以南,青島一帶也產西施舌。清人鄭板橋在《濰縣竹枝詞》中就寫道“更有諸城來美味,西施舌進玉盤中。“他說“西施舌“這種海產品都被豪門貴胄之家食用了。

30年代,梁實秋先生在青島順興樓第一次品嚐西施舌“一碗清湯,浮著一層尖尖的白白的東西,初不知何物,主人曰西施舌,含在口中有滑嫩柔軟的感覺,嘗試之下果然名不虛傳。“至今膠南一帶還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西施與范蠡在逃生的路上失散了,她自知孤單而易招不幸,於是故意咬斷了自己的舌頭吐於河中。舌頭恰巧落在一隻正張開著殼的河蚌中,具有仙胎的美人之舌當然也不一般,竟然在蚌體記憶體活了。並由河中進入大海,成為今天的美人舌。

看來這西施舌沿著海岸從南到北,並不少見,可見當年西施隨范蠡扁舟一路,雲影波光處留下了香痕縷縷。浣沙人去舌猶在,故事本身儘管有些悽美,但後人能享受到美味和美名,西施也算得到慰藉了。如今,在北方的自助火鍋餐館見到西施舌,那種開鍋一涮的吃法,總覺太匪氣了些,既糟蹋了她的鮮美,又辜負了她的芳名。友人曾告訴我地道的吃法是先將帶殼的西施舌用開水氽過,取出除去內臟洗淨;準備一些菠菜心用開水燙一下,然後放入湯碗中;將沸湯調好口味,放入西施舌,開鍋後撒上韭黃和香菜末,起鍋倒入湯碗中即可。此菜的特點是湯清見底,玉舌飄動,肉質白嫩,清鮮可口。美名美味,凡人吃神品,到此也就為止,切莫想入非非。

喜歡國色芬芳請大家收藏:()國色芬芳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章節報錯(免登入)

上一頁 章節列表 下一章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