聞言,呂布大喜,馬謖就不用說了,馬謖之名如雷貫耳,雖然軍事差的呂布懶得提,但以他的能力,做一個地方官還是綽綽有餘的。
馬良之名,呂布更是知之甚深,馬良因眉毛中有白毛,人稱白眉馬良,馬家五常,白眉最良。這句話,呂布可是記憶深刻。
歷史上,馬良為劉備侍中,最出名的成就便是馬良招納安撫武陵一帶的五溪蠻各部,各部首領們都接受蜀漢的印信封號,相繼響應劉備。
後世四川成都南郊的武侯祠,出劉備殿西偏殿的西廊中,塑有十四尊塑像,以紀念蜀漢一朝的文臣,稱文臣廊,而馬良塑像則排在在其中排第十一,其才能,治理一郡之地,完全綽綽有餘。
伊籍在腦海中仔細回想了片刻,頓了頓,接著說道:“南陽陳震,南郡董和,義陽傅肜,新野鄧芝,南郡董允,以及這零陵湘鄉的蔣琬皆是可堪大用之才。”
聽著這一連串的名字,呂布微微一愣,隨之大喜,暗道,對啊,我怎麼把這些如雷貫耳的人給忘了!如今這荊襄之地,已經大半屬於自己了,招募這些全在自己治下的人才,還不是輕而易舉之事?
陳震,字孝起,荊州南陽郡人,隨劉備入蜀之後,為蜀郡北部都尉、汶山太守、犍為太守。後官拜尚書,遷尚書令,封城陽亭侯。
蜀漢文臣廊中,排在第八位,排在第九位的蔣琬之前,這種俊傑,治理一郡之地,完全不是什麼大問題。
董和,字幼宰,南郡枝江縣人。東漢末年,董和率家族西遷。在劉璋手下相繼擔任牛鞞、江原縣長及成都縣令,任內以身作則,改善了崇尚奢華的風氣。
後遷任益州太守,與少數民族相處融洽,深得他們的愛戴,劉備攻取益州,命董和為掌軍中郎將,與諸葛亮共同主持自己府內的事務。
他在太守任上仍與過去一樣清約節儉。他與周圍少數民族打交道時,總是以誠心相待,故此深受南方少數民族的信任和愛戴。
自從董和居官食祿以來,對外治理安撫邊疆少數民族,在內參與軍國大事,二十多年,臨終時家中竟然沒有一石糧食的私財。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蜀漢文臣廊中,排在第六位,這種人傑出任一方太守,完全是綽綽有餘。
董允,字休昭,董和之子。官至侍中、守尚書令,加輔國將軍。與諸葛亮、蔣琬、費禕合稱“蜀漢四相”。
董允為官一生,兩袖清風,淡泊名利。鑑於其政績顯著,很多蜀漢官員甚至擔任了益州刺史的蔣琬都上書劉禪,希望能給董允加官進爵,獎賞食邑,但都被董允一一拒絕。
據說有一次劉禪採納了一位官員的建議,悄悄地把整個分水鎮劃在董允的名下,作為他及其子子孫孫的享用之地。
聽說此事之後,董允一面上書劉禪,堅決不受,一面騎著馬不分晝夜趕回分水鎮,燒掉地契,將分到的田土一一退回給鄉民。
蜀漢文臣廊中,排在第十位,僅在蔣琬之下,這種人物,出任一方太守,自然不在話下。
傅肜,義陽人,官至別督,彝陵之戰中,劉備大敗在陸遜的手下,傅肜率部斷後,擊敗淳于丹。傅肜率部力戰拒後,手下兵士都死盡了,吳國將領令傅肜投降,傅肜罵道吳狗!怎麼會有投降的漢將軍!於是戰死。
蜀漢文臣廊中,排在第四位,治理一郡之地,輕而易舉,況且,這種忠義之人,用起來呂布也非常的放心。
鄧芝,字伯苗。義陽新野人,被劉備任為郫令,升遷為廣漢太守。因任官清廉、嚴謹,有治績,被徵入朝為尚書。劉備逝世後,奉命出使吳國,成功修復兩國關係,並深為孫權所欣賞。
鄧芝為將二十多年,賞罰明斷,體恤士卒。身上的衣食從官府資取,不治私有財產,妻子甚至有飢寒的日子,死時家中也沒有多餘財物。
他的性格剛強、質樸,不會修飾情緒,因而沒有士人和他結交;而且對當時的人也不大敬重,只曾器重姜維。
蜀漢文臣廊中,排在第七位,這種既有能力,又清廉的官員,呂布自然是求之不得。
蔣琬,字公琰。零陵湘鄉人,諸葛亮的接班人,與諸葛亮、董允、費禕合稱“蜀漢四相”。
諸葛亮死後,蔣琬繼其執政,拜尚書令,又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再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受命開府,加溫侯,總攬蜀漢軍政。
蜀漢文臣廊中,排在第九位,蔣琬這個如雷貫耳的名字就不用多做介紹了,治理一郡之地,自然不在話下。
此時正值用人之際,呂布治下大部分州郡都沒有合適的人選,伊籍一下子給呂布推薦了這麼多的大才,呂布自然大喜。
喜歡從紅樓開始拯救名著請大家收藏:()從紅樓開始拯救名著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