闞疃鎮外這一戰保安軍犧牲二百八十多人,三百四十多人受傷,損失戰馬二百多匹。是自王端興兵以來傷亡最大的一次!
黑牛檢討造成重大傷亡的原因,在襲營得手後沒有見好就收,應該在袁軍反應過來時撤退。他決意留在營地佔據一角死守,等待主力到來,結果使騎兵喪失機動性,只能下馬作戰,險些被袁軍圍殲。
“吃一見長一智,”王端安慰道,“下一次不可再浪戰了,一定要堅持步炮騎協同,不能喪失騎兵的機動性!”
保安軍的戰果也非常大,直接殺死袁軍近三千人,俘獲騾馬近兩千匹。加上另外兩營,新得到的騾馬約有三千匹。王端從中選出了一千做戰馬,餘下的做挽馬用。
退入闞疃鎮城中的袁軍不足兩千人,精銳不足五百,滅亡只在彈指之間。
宋雷帶著原李振海營人馬選擇了投降,房文雨部還想再討論還價,希望允許他們回鄉安居。房部本是土賊,多來自於亳州東邊斐橋,願意回家種地,王端求之不得,便答應他們隨軍一同北返。
王端正計劃先休整一夜,明天再攻打闞疃,不想半夜時分,小袁營殘部東竄跑了。黑牛率軍舉火追殺,直到小袁營渡過河才作罷。
後半夜沒有休息好,王端拖著疲憊的身軀,下令士兵們繼續休息一天,明天再派人去追。
翌日,分出兩百騎兵去追蹤袁時中,其他人一起返回亳州。他不打算在闞疃留兵駐守,因為這裡距離亳州近三百里遠,沿途又沒有據點驛站,如果遭到攻打,聯絡和支援都不方便。
全軍來到義門時已經是五月二十六日了,王端和劉建廷商議,決定放房文雨部繼續北上,原李振海部遷往旗山澤,並在義門駐兵一千,由王懷仁統領,並留下四斤炮十門,叮囑他將磚堡改造為稜堡,並蒐集船隻,建立一個水營。
繼續沿著渦河回到亳州,正好得到訊息。
自五月初六李自成、羅汝才第三次攻開啟封,皇帝崇禎敕令官軍救援。督師丁啟睿和平賊將軍左良玉統領陝西三邊、四川、湖廣三省十多萬大軍自襄陽出發。保定總督楊文嶽和山西總兵虎大威統領京營、保定、山西兵五萬人馬自汝寧北上。
五月十三、四日,兩軍會師於開封南朱仙鎮。
李自成見朝廷援軍抵達,決定放棄攻開啟封,先消滅援軍。他留一部分兵力監視開封城,親率近四十萬主力南下朱仙鎮。闖軍四十多萬人馬,遠超官軍人數,雙方連戰多日,官軍不勝,退守營寨。
官軍有火炮利器,闖軍無法攻破營寨。李自成親自檢視後,定計自朱仙鎮西南開始,沿洧水挖掘深壕,斷絕官軍的糧援和退路,意圖困死官軍。
左良玉見退路被斷,害怕被圍殲在朱仙鎮,正憂心時,又發生糟心事。原來是左軍放牧的馬匹跑到了秦兵馬群裡,被秦兵帶回了自家營地,左軍前去討要,反受到羞辱。都師丁啟睿不能主持公道,左良玉懷恨在心。
五月二十二日夜間,闖軍試圖襲營被官軍發現,中營的秦軍慌亂中朝黑暗中施放火炮,炮聲綿延不絕,官軍各營都躁動起來。
左良玉部軍隊也集結起來防備闖軍,又見中營秦軍那邊正和闖軍廝殺。他似乎預見到了官軍要全軍覆沒,他可不想把家底丟在這裡。
左良玉對其他部將說自己去救援中營,就帶著七千家丁騎兵出營,出營後卻直接向南方逃竄,逃回了襄陽。
左良玉一逃,官軍膽氣全失、毫無戰意。都師丁啟睿藉口追回左良玉,率秦軍逃亡光州。保定總督楊文嶽和虎大威則逃亡歸德。
闖軍銜尾追殺,繳獲騾馬七千匹,俘虜官軍數萬人,自此後開封再無援軍,闖軍乘勝再圍開封!
王端聽了,一聲嘆息,問道:“歸德到亳州只有一百五十里,大軍兩天就能抵達,我軍該如何應對?”
程芳思索了一番,“如果想長留亳州而朝廷不認,會有多少官軍來伐?一是楊文嶽部,估計只有一萬多人。二是南直隸兵,南直隸兵現在正全力圍剿張獻忠等秦賊,應該沒有多少兵力可派。三是山東兵,人數未知,但考慮山東土賊眾多,官軍也在四處圍剿,沒有多少兵力可用,料敵以寬,以一萬人數計算。三路官軍應該可以糾集三萬人馬。”
“唉,”王端嘆氣道,“計劃趕不上變化,咱們佔據亳州時,根本就沒有想到楊文嶽會跑到歸德來。現在估算官軍可以調集三萬人來攻打咱們,沒準會來十萬人,到時候又怎麼應對,難道咱們像李自成一樣流竄?”
“可以先派人去試探楊文嶽部,可以賄賂楊文嶽,求得招安,換一個官身!如果楊文嶽非要我軍放棄亳州,也只好按計劃放棄亳州,將人都遷走。我軍羽翼未豐,這個時候不應和官軍撕破臉面!”
“咱們有的是錢,先派人去歸德面見楊文嶽吧。”
“計算我軍原有一萬人馬,”程芳繼續說道,“近來收降亳州、義門等地鄉勇土豪兵,又收降李振海部,得兵約五千人。現在閻王谷、四通鎮、亳州、義門都留兵駐守,鄭邱又帶了兩千人南下。人數少而又分散,各地又相距太遠,不好互相支援,有必要分出主次,酌情將義門的人馬撤回,將居民遷居旗山以南居住。”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老百姓們願意遷徙嗎?”
“每戶給安置銀若干,給田地三十到五十畝,多數百姓會願意。”
“此事就勞煩先生負責了。我意暫留先生在這裡,一是負責遷徙事宜,二是謀求招安,三是招收學生一事。凡是入眼的學生,和他們的家眷一起遷入旗山居住。亳州事了後,先生便回旗山籌備建校事宜。”
透過收攏鄉勇和招降賊兵,保安軍新增了五千人馬。但這些人馬既缺乏訓練,又缺乏裝備,不堪大用。王端留下王學用負責亳州城防,他帶著人馬回到旗山。
不得不說,自從王端樹立起時間觀念,又製作了計時工具,公廳的辦公效率有了提高。各堂不再像過去一樣,每天等著事情找上門,而是主動出擊,制定增長計劃,並穩步推進計劃實現。
王端看了各堂的計劃,他最關心農業堂的計劃,因為隨著人馬的增加,糧食問題越來越嚴重,開荒便成了最重要的工作。
陸長富恭敬說道:“現在已經耕種土地六萬畝,已經開墾出兩萬畝荒地,計劃在冬耕前再開荒十二萬畝,計劃種植二十萬畝冬小麥,預期明年收穫二十五萬石小麥。”
王端默算,二十五萬石,三千七百五十萬斤,可以滿足十萬人兩百天的口糧。
“二十萬畝不夠啊,馬上又會有兩萬人遷入水寨,至少可以增加三四千勞動力,你算一下,這些人可以開出多少荒地?”
“如果兩萬人來,必須先安排他們修建住宅,然後才能派丁壯去開荒。除了修建住宅,兩萬多人的安全也是個大事,可能要擇地修築一座土寨來安置他們,所以可用於開荒的時間並不多。卑職計劃將開荒面積再增加十萬畝,三十萬畝耕地,夏收可得小四十萬石小麥。先前種六萬畝耕地,今年秋收可收穫粟米等雜糧四萬石,明年可以收穫二十萬石。計算明年收穫小六十萬石,至少可以養活十二萬丁壯,如果折算上婦孺老人,應該可以養活十五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