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漁陽郡治下,漁陽縣。
漁陽,以在漁水之陽得名。
漁陽縣令楊彪此時身穿粗布做面的夾衣,腳踏草鞋,帶著縣衙的一班差役來到田壟之間進行視察。
此時田裡的浮麥早已經收割完畢。主要是檢查翻地情況。
入冬之前,翻完地,可以讓土壤裡的害蟲卵於冬日裡被凍死,減少來年的蟲害。
這是天子下令編的《大漢農書》的一行預防蟲害的舉措,刊行天下,要求縣令和農事官必須讀,學習。
楊彪走到田間,在一坎下,彎腰拾取一株遺落的麥穗,麥穗上的麥粒已經發芽長約四厘米。
這個現象,他是第一次見。
楊彪抬頭望去,但見附近田地中,大多人都在刨草,翻地。
他在心裡滿意地點了點頭,看到遠處的一個老農,楊彪手握髮芽麥穗走了過去。
“老朽見過縣君。”
這老農自是識得楊彪,不待楊彪走近就急忙上前行禮。
漁陽縣以北就是烏丸人以及鮮卑人的聚居之地。
孝桓帝時期,中央對此無暇顧及,時常遭到他們襲擾,直到桓帝晚期才稍微安定了許多。
自從華耀登基之後,尋機派遣盧植總領了幽州軍事,盧植就屯兵於漁陽郡,直到現在,烏丸人和東部鮮卑才不敢輕易進犯。
自楊彪來到漁陽縣之後,才發現這裡和洛陽附近相比真可謂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比起司隸地區的繁華,這裡完全可以用十室九空來形容。
於是楊彪帶著本地的差役整日遊走於四方各處,收攏流民,鼓勵開荒,並承諾…
收穫之後,只取地稅和糧食,而且口賦算賦和人頭稅可以全部用糧食抵扣。
再加上,天子整頓了吏治,又減了一人十文的口賦。
一時間,對新帝和朝廷恢復了一些信任的附近的流民,這才紛紛來投。
原本棄地而逃了的人也大部分都返回家中。
繼而,楊彪又去當地的豪強地主家中以弘農楊氏的名義向他們借取錢糧,用以支撐流民和百姓開荒耕種的投入。
楊家的名頭還是非常好用的,本地豪強地主們也並無吝嗇者,紛紛慷慨解囊,只是希望能攀上楊家這顆大樹,楊彪自然是來者不拒。
世家士族的名望如此威盛,此也是讓華耀這個天子頭痛又無可奈何的地方。
歷史的發展變化是緩慢而又曲折的。
天子忌憚世家大族,又不得不用他們。
世家子弟也懂一點,而且很會憑藉自身優勢而於仕途上衝鋒。
這讓出身於世家士族的楊彪看來,他也不覺得自己借用家族的名頭有什麼不妥。
自身資源不會極限利用的才是傻子,因為堅持那些所謂的原則而不顧民生更是不配為官。
楊彪每日除了處理一些縣內公務之外,就是學習農事。
遊走田間地頭指導百姓耕種,所以附近的百姓基本都認識這個身穿粗布衣的年輕縣君,對他也是極為恭敬。
“老者不必多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