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墨投效一事,除王越、陽球和戲平等幾個少數人知道以外,華耀並沒有告訴其他人。
他已經慢慢學會了做事情如春風化雨,“潤物細無聲”。
許多事情可以做,不宜說。
因為墨家出來做事,自己一旦大張旗鼓地說,勢必挑動儒士敏感的神經。
靜悄悄地讓他們做事,讓大家見習慣了,接受了,再慢慢說。
若是被自己一早抬出來,那麼其他學說殘留也會紛紛冒頭爭。
那樣一來勢必會對現在的政治格局,上下安穩產生巨大的衝擊。
在古代,學術之爭其破壞力絲毫不亞於結黨營私。
百家爭鳴是好事,可以讓這些學說在競爭和對抗中獲得進步,並促進國家的發展。
對於春秋和戰國時期來說,非常適合,可是對於大一統的王朝來說,就不在那麼實用了。
而華耀想要的,是吸納百家學說的精華,用以促進大漢文化和生產力的提高,至於主流思想,還是決定以儒家為主。
畢竟此時的儒學並未經過閹割刪改,儒門學子也不是那些一心只讀聖賢書,兩耳不聞窗外事的迂腐儒子。
此時的學子對於儒學以外的技術和知識並不排斥。
從士子習君子六藝,文武並舉之上可以看出。
而且,最近陸續太醫者進入洛陽以後,還有不少對醫學感興趣的太學生和學子也上門拜訪和了解。
所以,華耀才會吸納墨家。
他看重的是他們的機關器械研造一道,還有一大幫技術工人。
墨家在幹實事上很不錯,相當於後世的物理工科學生。
德陽殿,負責少府溝通工作的畢嵐,正向天子彙報關於安置了墨殤等人的事情。
“陛下,他們一共有七十八位人員,已經按照陛下的吩咐,安置到了北邙山下皇莊。”
“只是不知陛下準備將他們掛名進哪個府衙呢?”
“嗯?”華耀冷眼看過去:“不該你管的事情你莫過問。”
畢嵐見天子眼神,便知道自己越矩了。
忙躬身請罪:“奴婢知錯!請陛下原諒!”
“下不為例!”
“謝陛下!”
“嗯~”
華耀對墨家已經有了安排,吩咐道:“等一下去請曹少府來。”
七十八個墨家子弟都是精通研究機關器械之人,那就新成立一個“研造司”由少府統轄。
緊接著,華耀又鄭重吩咐道:“哦,還有!給予他們尊重,吃穿用度合理,個人行動也莫限制。
只要他們不跑出大漢,他們愛去哪就去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