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大鄭學制,地方官是不能把手插到學政上去的。
張哲忽然覺得心緒有些不寧,他仔細翻看了試卷,終於在試卷的邊角上看到了一個幾乎被他忽略的“丙”字。
學判衙門出了事!
張哲拿出詞卷又看了一下題目。丙卷,“故春秋之季,.....,人臣之志,齊天下何?......悲呼,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放下詞卷,張哲壓下了心中的震驚,詩詞題目之中,金戈交鳴躍然紙上。這哪裡是學判衙門這些年的出題風格?
張哲請示了廊中值守書吏,去走廊中核對了一下題目。
果然沒錯,確是丙卷,滿紙都是殺伐之意。
回到考號之中,張哲沒有開始作答,而是思索起了本次考試與以往考試的不同。
本次府試與以往最大的不同就是,考生中多了不少來自上陰計程車子。
這些人中,肯定會有鄒天養的人,說不好也會有西呂國的探子。所以,這類題目是寫給鄒天養看的?
張哲聯想到嚴勻即將出任的三郡巡閱使,正好與鄒天養一東一北的將西呂夾在中間,心中恍然。
“嚴太守果然插手了本次府試,這題目即是給鄒天養看的,也是給西呂國人看的。如此主戰傾向的主官出任主持西呂事務的三郡巡閱使,既是在安鄒天養的心,也是向西呂示威!”
詩詞都不必回現代去百度,這類詩詞張哲從小學開始就學了無數。
詩卷:“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詞卷:“醉裡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馬作的盧飛快,弓如霹靂弦驚。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髮生!”
這等詩詞最適合半醉行書,可惜這是府試。
張哲不打草稿,只憑著胸中一口氣,詩詞全是一氣呵成。這是他多年練字的心得。
如此,張哲的府試還剩下一篇賦和一篇策論。
剩下的時間還有接近兩天整!
張哲再看賦卷,賦卷在大鄭科考中出現在次數不太多,比如省道舉試和京城會試就沒有賦卷。
題曰:倘宇內歸一,何以治遺民,須以古喻今,賦得三百字上。
嚴太守真好大的宏願!張哲腹謗了幾句,很快就想起了一文,但是全文只記得幾句。說不得要回現代抄一抄,不急,先看了策論題再說。
策論題:武陵豐饒,十年不知兵,上陰兵至,眾莫奈何,何以治?
“這次考題若不是太守所出,敢賭此頭!”張哲心中大呼,心中開始檢索起這些天讀過的古代策論。嗯,有了,不過全文還是需要回去複製一下。
當日晚間,張哲便將辭賦與策論全部“謄抄”完畢,為了避免答卷留在自己手中過夜會出什麼岔子,他在入夜之前就交了卷。
張信之提前一天交卷!一時滿場震驚!尤其是趙池璧。
趙池璧此刻連墨義題都沒做完,不是他才學不濟。而是他的心在看到墨義卷的時候就已經亂成了一團麻。
題目不對!
他手中有曾坦所出的甲乙兩套題,且已揣摩多日。
可從昨天開考起,開篇第一道墨義題就不對。尤其是趙池璧發現了試卷上那個小小的丙字後,頓時如墜冰窟。
他確信曾坦不敢拿自己的前途和身家性命與自己說笑。
那唯一的解釋就是,出事了!
很可能就是他與曾坦的勾當被人發現了。
大鄭考制中規定,出題人不得巡場。可如今用的是丙卷,並非曾坦所出,可兩天下來,曾坦面都沒露一個,這就很說明了問題。
墨義題中,明明有很多趙池璧熟知的內容,可他偏偏就是一個字都寫不出來。
手抖,抖得厲害!
他這兩日間,頭髮就白了好些根,瞪著眼睛不敢閉眼,看上去憔悴已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