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驥口中的寧南伯即為左良玉。
同時詔封山海關總兵吳三桂為平西伯,唐通為定西伯,黃得功為靖南伯,均賜有敕印。
其他如劉良佐、周遇吉、高傑、馬嶽、馬科、姜宣、孔希貴、黃蜚、葛汝芝、高第、許定國、王承胤、劉芳名、李棲鳳、曹友義、杜允登、趙光遠、卜從吉、楊御蕃各升署一級。另劉澤清實升一級。督撫馬士英、王永吉、黎玉田、李希沆,分別應加實署。
迫不得已始棄寧遠,徵吳三桂、王永吉率兵入衛。又召唐通、劉澤清率兵入衛。
唐通的八千人及時趕至,同太監杜之秩守居庸關口。命劉澤清前移彰德府鎮守,半途又出現老問題,沒糧縱掠百姓鄉紳。
講到底,沒錢就沒兵,有兵也不效死,光湊個數。那麼錢都到哪兒去了呢?
前期暫不講,那些世代高官厚祿之輩也不提。單單說眼前的銀子都在往哪家啦府抬?
宦官們的外宅,尤其以權柄熏天的司禮監宦官頭目為最甚。
那麼皇帝陛下現在要求百官捐銀以化解國難,理所當然的他們該拿大份。別翻老皇曆,火燒眉毛的時節,朝廷官員和勳臣權貴們當然不願出,該誰出誰出去。因為中官們幾經起落,如今已經實際掌控著大明錢糧。
錢糧即命脈!這命脈非是戶部在打理,更非兵部、工部等處,而是由閹宦把持的總理戶工署衙門。
老狼猶未飽新狼又來刮。這些重新掌握大明經濟要害的新狼們藉此大發橫財,掠奪百姓財物,侵吞大量民田。橫徵暴斂,肆意妄為私增稅賦,並大量私吞挪用各地州府銀糧。處處設卡,大舉擴徵,對過往商人乃至地方官員,層層盤剝。
如此狀況下想叫周國丈等權戚認捐鉅額銀項,跟天講去!
朝官們更無須講,他們認為自己是受害者,利益受損最大的一群。即使少數想同皇帝陛下共度危難的,也架不住鄉黨同僚的一通猛勸。是啊!頭腦一熱,舍財做好事。但秋後的帳要來算,包括那些專盯有縫雞蛋的宦官之輩,恐怕最終的結局是聰明反被聰明誤!
沒人敢捐大額銀,是今上自己作的!
已經換了身份的李自成他開始轉變想法。怎麼滴?如今也是人上人,不能過分為難還是正統的朱明皇帝,因而在對外檄文中說,‘君非甚暗,孤立而煬蔽恆多;臣盡行私,比黨而公忠絕少。甚至賄通宮府,朝廷之威福日移;利入戚紳,閭左之脂膏盡竭。’還嫌講得不透,想徹底把罪業全推給勳貴王侯們,又講,‘公侯皆食肉紈袴,而倚為腹心;宦官皆齕糠犬豚,而借其耳目。獄囚累累,士無報禮之心;征斂重重,民有偕亡之恨。’
哪到底是不是這樣呢?只有天知道!
一盤爛賬,到此時候來扯純屬胡鬧。刀刃都抵在了頸項間,談這些還有意義嗎?
又拖了幾日,朱由檢終於首肯下了份手昭,讓朱驥急攜入晉地,並命沿途各防務將領予與方便,期與黃衝的府軍前鋒能聯絡上,早日招攜入衛京城。為什麼?因為給別人封的是伯爵,而他是擁兵十萬的公爵。
那寧南伯還擁兵百萬呢?而且恰在九江,由水路上行豈不更快?
調不動!即使再用侯恂也是枉然,真的沿漕運水路往上跑,宦官們的利益受損不講,途徑的百姓鄉紳恐怕要遭大難。
捐出大頭的司禮監當然有話事權。他們也以為方今之計便是首聯安國公府軍,敦促其及時入衛京師抵禦李自成。接手了寶鈔司的王承恩也算想通了,大不了把這樁小買賣還給他罷了。朱驥能順利拿到手昭,也因司禮監在其中起了關鍵作用。
可是,時間還有嗎?
用枯骨累累站在高處的李自成已經全然有了新視野,他的輿論宣傳攻勢比百萬大軍還來的猛烈!
宣府軍民決定開門迎降,混得不得意的監視太監杜勳出城三十里,帶人跪在路上候。
舉朝腦殼子停擺,朱由檢叫人把杜勳家屬和親戚全抓了,下在獄中。罰沒這些人的家產,幹嗎?助餉。
既然銀子是當務之急,最有錢的哪個總要派人去叫其表率一下吧。太監徐高拿奉命去了國丈府,面對周奎吸著鼻子將上諭講了三遍。周奎當然是破口大罵,老子多年苟苟營營才搞起的財路,都叫你們這幫沒卵子的給斷了,哪裡來的錢?
沒卵子的一聽,也不高興了。點著他鼻子講,‘身為外戚之首,大難臨頭,想把錢都帶棺材裡去?’
好嘛。龜孫的周奎知道扛不過,硬頭皮認捐一萬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