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襲的英國公張之極對太康伯府上並不十分看重。
張維賢在世時,公府同慈慶宮一直保持著良好關係,待換了家主,情況開始慢慢變的不一樣。
聯合辦晉省驛站是一根導火索,事發之後直接將兩家炸開了距離。
根源在一個‘貪’字!
張國紀仗著乾兒子搞來的馬,獨家佔下五成。成國公與英國公兩府各佔兩成,剩下僅一成由山西分包商和牽線搭橋的仙姑等幾個去分。
如此分配,完全是欺人太甚。只不過財大氣粗的朱純臣懶得講,張之極也就把事陰在肚子裡。
其實該項生意是樁了不得的買賣,沿途設定下二三十座的豪華旅店,能不日進斗金嗎?而且還是利國利民的大好事,地方上的許多人本來是相當支援的。
危險常起始於毫末,恰是合作的晉商不忿之餘受人挑唆首告張國紀。因他們出力最大,得利最少。後來周家及其他人開始對此事進行攻擊,把一樁買賣糾紛上綱上線直鬧到督察院驚動了聖上。
結果是不言而喻的,張國紀一家進了班房。
但如果成國公、英國公兩家願意出面在皇帝跟前使上一把力,情況也許不至於如此糟糕。畢竟說到底私驛越限也好,與民搏利也罷,都不是啥大不了的事。就連聖裁也只是封府關人,罰沒一些錢做個樣子,並沒有立時對張國紀削爵判刑的意圖。
張國紀有錯在先,兩府不願沾染,張寶珠又不便出面,到頭來還是樂安侯出面才把此事平息。
寶珠慣有容人雅量,奈何與周家纏鬥不休,徹底放棄了宮中的權勢避居在外宅,也就是樂安侯府上。再後來叔嫂兩個徹底鬧崩,兩下再沒有話事的機會。
張玉珠抗爭不過,懸樑自盡。維繫張家權勢的紐帶徹底斷了,見風使舵的勳貴外戚們都不再沾邊。
新英國公同樣也不看好樂安侯,當初准許與弟弟家定下親事乃是迫於無奈。如今樂安侯被貶往葭州,又聽人說懿安皇后在慈慶宮中長齋靜養,不見任何外間人,便開始打起旁的主意。
張之極對未來女婿印象還算勉強,但又一時拿不定是否該順應時局,他為人還要些臉面。
為此事兩兄弟難免爭吵兩句,下人聽得了便慢慢在府上傳開。那位被樂安侯呼為女童的未來侯府夫人,也終於明白了家中大人們的打算。
骨子裡認定從一而終的她,選擇以死抗爭。
世代公府的規矩有多森嚴,令人難以想象。死於迂腐禮教之手的樂安侯夫人,連入祖墳的資格都沒有。
更有甚者,她父親張毅呈由此事牽連,遭大哥疏遠,先前負責對外經濟營生的權力也統統被改委到別的兄弟手上,除了窩在院中頓足捶胸,便只能長吁短嘆。
為保證公府世代的傳承,還有一項令人髮指的分家程式,張之極在坐穩位置之後,順勢開啟。
至少張毅呈認為,府上能維持如今的昌隆自己有一半的功勞。但規矩就是規矩,嫡長子的權威是不可撼動的,即便是親舅舅也不會絲毫偏袒他。
憋屈無比的二老爺終於發了狠,燒了女兒的屍骨,變賣浮產,欲舉家遷往葭州。
既然準備投靠姑爺,當然要預先聯絡對那邊知情的人。閒居在家的王家麟本也恰有西行的打算,聽說完他的講述後,自然欣然答應結伴同行。
臨行之際又出了條狀況,成國公家的搗蛋鬼跑了來,講是家裡同意他也跟了去。
驚訝他家的訊息靈通之餘,兩人都沒提防這紈絝在說謊。見跟來百多個隨從和家人,一番準備得妥妥當當的模樣,還真以為是成國公著他去樂安侯身邊磨礪,順帶在那邊混出個功名好衣錦還鄉。
事實當然不是這樣,第二天杏娘便從隨行的女僕那裡獲知了真情,這丫是偷跑出來的。
他是住在城外田莊期間遇著了永安公主駙馬鞏永固,從對方口中曉得英國公家二老爺不日舉家要去葭州的訊息,立時鬼心思開動,先唬住一幫隨在田莊伺候的下人和護從,踩著點兒,一撥兒從他老子眼皮底下溜之大吉。
想隨王家麟馬不停蹄奔鎮番衛的朱桂影被扣下,等成國公府上來人再說。
張毅呈一家入住州署官院。沒辦法,此事只有等稟報張寶珠再做打算。
不過,二老爺是位閒不住的人。在聽講詹捕頭組織商隊多方受阻,立即毛遂自薦要親自搞起這攤子,並攛掇著把對岸的私驛逐漸恢復起來。
有事忙的人沒空沾惹是非,張珉在王徽和渺目的勸說下,派下些人手由著他去折騰。
倍得臉面的張毅呈動了真格,拿出了部分家產開始實打實地經營起商隊和驛站,準備在樂安侯眾多手下面前掙下更多的臉面來。
即便是黃花大把力氣打下西海,朝中人等對他看法依然是不容樂觀。
一個遠離中樞的空侯,賺些吆喝博取些眼球引無知百姓追捧一陣,也就那麼一回事。《挑金帳》、《千里刺酋》不還在說著嘛,你方唱罷我登場的京中官場還有多少人會記得他?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長青橋下水不流,猴園失火眾人愁;井中汲水繩子斷,黃粱一夢誓不休。”
童謠又起,溫體仁聯想起兩件事來,有些惶恐。
頭一件是前年八大王焚燒皇陵。當時,漕運總督兼鳳陽巡撫楊一鵬被問斬,守陵太監楊澤獄中畏罪自殺。經他苦苦哀求,巡按吳振纓才得判免死充軍,聖上因是他大舅子才放過一馬。
此事雖息,但曹化淳參了他一本,由是交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