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院也不鼓勵大齡學子參考。
一來,中年人銳氣不如年青人,參考的人數太多,拉大了分母,攤薄了分子,中舉率下降,對書院的名聲不利。
就如現代高考,前些年會有老師暗示班上的差生不要報名,這部分人參考會拉低錄取率,影響學校排名。
二來,因著從童生開始免交學費,出於書院的自身利益,也是希望多招年輕人,把中年人儘可能的踢出去。
這和現代的三十五歲一刀切不謀而合。
所以一切的現代史,都是古代史。
一般來說,參試的除了應屆往屆秀才,還有貢生。
貢生是貢院的學生,府學縣學只是名義上起管轄作用,實際上並不教學,貢院卻是有正兒八經教習講課。
另與前明不同,本朝沒有監生,但不論什麼身份,考試時都以籍貫分類。
南直隸十四府,闢有十四條通道,廂兵全副甲胃,嚴陣以待。
“諸兄,你我就此分開,唯願榜上無名!”
王蠡向薛蝌、柳湘蓮與田良耜拱手。
“我等亦同所願!”
三人回禮一揖,依著考號分開,搜了身入場。
貢院有足夠的考棚,不需要臨時搭棚子,考生的條件一樣,王蠡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考棚和府試類似,每人一個丈半方圓的隔間,備有榻、幾、矮凳,簾後有馬桶。
鄉試三輪,第一輪筆試,考兩天。
第一天考四書三題,易、詩、書、禮記與春秋各一題,論、詔誥表各一、判五條。
其中論是論述題,出於四書五經,詔誥是公文形式,表是章奏,判則是斷案判文。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第二天策論五道,不作為評判標準,只參加第二輪鬥法,要求以文氣繪景時不得更改原文,否則判負。
筆墨紙硯統一供應,考生只須帶著被褥。
王蠡用不著被褥,坐下研墨。
本場的主考官是兵部侍郎李珍,年近五旬,被太上簡撥,不屬於四王八公派系。
事實上從太上後期起,皇帝就有意識的疏遠四王八公,簡撥了很多寒門學子,大加培養,很難說王蠡被皇帝惦記上,沒有出身寒門的原因。
副考是左僉都御史彭林,同考三人,分別是學政胡彥,應天布政使李承舉,賈雨村位列最後。
依然五人主考。
“咚!”
“咚!”
“咚!”
大鼓重重敲響,滔天文氣翻湧,所有考生心頭一凜。
有監考官喝道:“時辰已至,正式開考,諸考生勿要急躁,等候發放考卷。”
考院大門落鎖,兩日內不許外出,提前考完也不許走,這是鄉試的獨特之處,非緊急軍情與朝廷詔令,擅闖貢院者,斬!
李珍監考,領了王命旗牌,有先斬後奏之權。
一名名吏員,面容緊肅,按號髮捲,照例由考生檢查封口火漆,簽名領考袋。
王蠡認真檢查過後,簽名領到考袋,拆開封口。
第一卷是三道四書題,五道五經題,論、詔誥表各一、判五條。
雖然鄉試策論的份量大增,但四書題是筆試的評判標準,四書不過關,筆試不透過,尤以第一題為重。
喜歡紅樓聊齋逍遙仙請大家收藏:()紅樓聊齋逍遙仙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