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安
慮
得
知止而後能靜,靜然後能定,定然後能安,知安方能思慮,然後有得。
知乃反照自性,此階段以大量讀聖賢書為主,對應人間童生,凡有童生功名者,授反照之法。
止以知為本,剔除雜念,反照內心,連綿去止,此為秀才境界,授去止之法。
靜者,水停以鑑,火靜而朗,其靜也,日減其所有,而損其所成,靜為舉人境界,授離靜之法,諸行和合,以心合法,離邪亂,去內心妄念。
子曰:我欲仁,斯仁至矣,寥寥七字,道盡了離靜之法的真諦。
定境對應貢士,有三層定法,視功名而授,三甲傳第一層,二甲可在第一層的基礎上,再傳第二層,一甲可三層兼修。
雖然層次有別,卻不代表僅修有第一層次功法的貢士入不了安境。
安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人,人無其人,不求而心自安,此境者,可稱宗師,有代聖人演法,開宗立派的資格。
當然,宗師要求的不僅是內在修養,還有外在術法神通,兩者一致,才是真正的宗師,能達到這一境界的,實屬鳳毛麟角。
得安而後慮,慮者,謀思也,靜之極而後動,一陽復生,旨為變,此境可稱大儒。
最後一境得,凡大儒,將由聖人親授,悟了即可踏入先賢的門檻。
董仲舒只傳了知境的反照之法,百來字之後,閉嘴不語,留待眾人自悟。
王蠡腦海中,有朵朵靈光綻放,到底吞服了陰德,對道的悟性大增,以詠歎讀書法默誦反照之法,每誦一遍,都有新的理解,讓他欣喜不己。
漸漸地,天色黑了,夜色掩映著廣場,不過廣場卻如晨曦般,披著層毫光,天空沒有星月,只有數不盡的白色星點在閃爍,遠處的一間間大殿,燈火通明。
在文界中,是神魂結合文氣存在,不需要進食,吞吐文氣,便如修士吞吐靈氣。
近四千學子,均是依著法門吞吐,有好些學子的靈光突破了臨界點,質變成文氣。
也有不少學子,文氣以看的見的速度在增長。
“看他!”
衛若蘭輕捅了下張語之。
張語之一看,那是眼裡妒忌的冒火啊,就見王蠡的文氣,在迅速撥高,增長的速度,是他們的兩三倍都不止。
轉眼就突破了五寸大關,向六寸攀登。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怎麼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