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澳大利亞則是妥妥的西方陣營,西方國家也從來都沒有否認過這一點。
但是吧,澳大利亞離西方大本營太遠了,身邊周圍的鄰居都是亞洲國家,一旦發生什麼事情,西方國家根本幫不上忙。
最要命的一點,它沒有島國強大,人口沒有島國多,背後的靠山更是日漸衰弱,連原材料都不向它這個小弟進口了。
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澳大利亞很迷茫,歷史上,迷失的“西方橋頭堡”,就是形容澳大利亞的。
自七十年代,澳大利亞政府終於想清楚了,遠親不如近鄰,於是動手廢除白澳政策,開始顧及亞裔移民澳大利亞發展。
其總理惠特拉姆更是一度在聯合國大會上提到“我們要把澳大利亞建設成一個在亞太地區獨立的、重視寬容與合作、反歧視的國家。”
在特拉姆的理念指導下,遠離冷戰“壁壘”的澳大利亞開始了與亞洲的初次接觸。
先後與內陸、越南建立關係,並積極同敵對的鄰國印尼修復裂痕。
而繼惠特拉姆之後,現任澳大利亞總理鮑勃·霍克也同樣遵循前任澳大利亞總理的政策理念,不過不同於前任澳大利亞總理,鮑勃·霍克在這方面的動作更大,也更加的積極。
澳大利亞兩任總理都積極推進加強與亞洲國家關係,很大程度上來源於澳大利亞經濟衰退。
自二戰結束以後,歐洲各國為了恢復本國經濟,大搞關稅堡壘,阻止其他國家商品流入本國,這對澳大利亞經濟造成了較大的衝擊。
不過,相比較歐洲各國關稅堡壘,讓澳大利亞經濟遭受影響最大的,還是七十年代英聯邦貿易體系解除。
一九六一年及一九六七年英國兩次申請參加歐洲經濟共同體,最後都被拒絕了,而在談判中的最大障礙,便是聯邦特惠制。
英聯邦特惠制,是英聯邦體系內各個成員國家之間的經濟貿易協約,這條貿易協約讓英聯邦各個成員都可以彼此享受特惠國待遇。
在英聯邦貿易體系中,資源豐富的澳大利亞,自然是屬於特惠協議中得利的一方,在英聯邦特惠制沒有解除之前,澳大利亞的資源出口根本不用發愁。
英聯邦成員國那麼多,澳大利亞的資源不愁沒有銷路,可是隨著英聯邦特惠制解除,澳大利亞失去了特惠國待遇,出口立馬受到了衝擊。
歐美離得遠,沒有特惠國待遇,澳大利亞原材料出口價格優勢一下子就消失了。
經濟下滑,使得澳大利亞以西方為中心的貿易開始出現動搖,迫使著澳大利亞急需找到新的市場。
恰恰六七十年代,亞洲經濟開始冒頭,尤其是七十年代,灣灣、香江、新加坡和韓國四個地區經濟飛速發展。
亞洲爆發人類史上最大規模的工業革命,原材料需求不斷增加,這讓一直以歐洲為主的澳大利亞終於回過頭來看待自己身邊的窮鄰居們。
————
喜歡重生香江1981請大家收藏:()重生香江1981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