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七十年澳大利亞開始逐步改善與亞洲國家之間的關係,到了八十年澳大利亞開始參與到亞洲事務中,積極推動亞太經濟合作。
澳大利亞政府之所以極力拉攏楊辰,在華人移民問題讓步這麼多,主要是想借助楊氏財團開發北領地的同時,向外界釋放一種態度。
什麼態度?
‘反歧視’態度
早期白澳政策讓澳大利亞嚐到了切切實實的苦果,澳大利亞早期的歧視政策,致使很多亞裔富人和精英階層,都不願意移民到澳大利亞。
很多澳大利亞的亞裔移民,大多數屬於低層技術移民,富人和精英階層很少,沒有富人投資,沒有精英階層幫助澳大利亞經濟發展,光靠本國的資本,很難使經濟增長。
所以,澳大利亞政府一直想要消除白澳政策遺留下來的影響,在推動亞太經濟合作的同時,增強自身經濟實力更是刻不容緩。
亞洲經濟自進入八十年代以後,就開始快速崛起,各國經濟開始逐漸與澳大利亞拉近,這更加促使了澳大利亞提升本國經濟的迫切心理。
近幾年,楊氏財團聯合滙豐銀行和渣打銀行,對澳大利亞總投資,已經高達兩百億美元,其中近半投入到了北領地開發中。
眾所周知,實際投資成本,所產生的經濟效益,要遠遠超出實際投資成本。
楊氏財團與滙豐銀行以及渣打銀行聯合投資的兩百億美元,給澳大利亞帶來直接經濟效益少說達到了千億,至於連帶更廣的社會經濟效益,短期內或許或許不夠直觀,但是長期所產生的效益,是非常恐怖的。
正因為楊辰給澳大利亞帶來了切切實實的利益,所以澳大利亞政府才會這麼好說話,鮑勃·霍克這個澳大利亞總理才會允許楊辰建設新港、建設新城。
整整五個小時多小時的封閉式協商,雙方終於討論出了一個令彼此都比較滿意的方案。
雙方討論的焦點,主要還是在北領地華人治權和北領地華人移民政策上。
對於治權和移民問題,楊辰重點放在了治權上面,移民政策方面,澳大利亞政府並沒有違反之前的約定,只是在後續個人移民條件上增加了限制。
之前已經移民過來的華人,以及他們的家屬,並不在限制範圍,而家屬移民澳大利亞政府方面也做了限制,必須得是直系親屬,才能獲得移民資格。
很顯然,澳大利亞政府也有明白人,華人七大姑八大姨,有時候認真算起來,能算到你懷疑人生。
所以,澳大利亞政府特別把直系親屬這條關係加了進去,免得被楊辰專了空子,到時候在北領地移個千八百萬人,華人直接佔據澳大利亞總人口三分一,甚至更多。
對此,澳大利亞政府也有些擔憂。
對於後續的移民限制,楊辰除了表面露出不滿以外,並沒有強烈反對,在他看來,只要北領地華人移民能夠達到三四百萬人,那麼二三十年後,這個數字翻個一兩倍並不是難事。
要知道這個時期的國人,多子多孫多福氣的思想並沒有改變,後世內陸人口之所以受到限制,主要是因為受到了計劃生育的限制。
在沒有推行計劃生育的年代,大傢伙自己數數那些個叔叔姑姑有多少,七大姑八大姨怎麼來的,不用我多說了。
三四個算少的,七八個屬於正常,超過十個那確實是有點多了,大部分差不多都在五到八個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