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是,他們紛紛開始了“自產之路”,歐洲的北海油田、美國的德克薩斯油田、南北美洲的墨西哥灣等等,這些油田相繼被開採出來。
這讓石油產地和用地的距離大大縮短,出油的捷報,使世界船運公司業務大減。
二是,石油危機,促使石油進口國『政府』和石油商加大儲油量。
日本是石油消耗大國,香江四大船王的油輪,大多都是租賃給日本的航運公司。
而日本從石油危機爆發起就加緊儲備石油,到了七十年代罐滿庫盈的日本,突然削減了石油進口量。
與此同時,日本和韓國這兩個新興的造船大國,為了搶攬生意,不僅把造價訂得比傳統的造船大國要低很多,還提供優惠貸款資助那些有資信的訂造新船的船東。
儘管海運業務在一天天減少,運價也開始不斷降低,但這似乎足以用低價新船的優勢來彌補。
船東對新船樂此不疲,日韓造船公司的所有船塢都矗立著船殼的巨大輪廓,新船產銷開始進入瘋狂狀態。
世界船運業務減少的同時,新船又在源源不斷增加,這直接加大了船執行業的競爭。
一開始,大家都在為日韓兩國低價銷售船隻感到欣喜,瘋狂搶購擴大自身船運規模。
可隨著船隻規模越來越大,業務量卻越來越少,船運的冬天隨之來臨了。
與汽車一樣,船隻即使不開,停在碼頭每天開銷也是驚人的。
同時,新船隨著時間流逝,價值也在一天天不斷下降,在加上船隻因為停放在大海里,每天經受大海的腐蝕,船隻包養也是一大筆開銷。
收入越來越低,開銷卻前所未有的大,整個船執行業都在哀嚎,其中受到影響最大的當屬董趙兩家。
至於為什麼說只有董趙兩家受到的影響最大?這裡就不得不提一個很富有遠見的人了。
那就是咱們的包船王,早在石油危機爆發,而日韓兩國又拼命造船之際,包船王就意識到了危險,開始棄船登陸。
從七十年代中開始,包船王就將自己透過航運賺得的錢投向越來越紅火的房地產行業,其手下的船隊更是不斷被拋售出去。
售價之低,令當時那些仍然看好航運前景的船東們,即驚訝又興奮。
他們一邊嘲笑包船王傻的同時,一邊爽快地拿出錢,買下從天而降的便宜貨。
當時,同樣看好世界船執行業的趙叢衍,認為石油危機帶來的影響只是暫時的。
於是,他學著投機冒險,趁著新船售價低,進行瘋狂的擴張。
幾年下來,趙家的船隊規模越來越大,但一直蕭條的船執行業,卻始終看不到盡頭。
業務下降,船運盈利不佳,趙家手裡的船隊開銷日益加重。
面對如此局面,趙船王能一路走到今天,自然不可能一點頭腦也沒有。
喜歡重生香江1981請大家收藏:()重生香江1981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