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禎臉色悽慘,默然片刻,問道:“崇禎二年,東虜進犯北京近郊,何等危急,袁崇煥接到勤王詔書,留下部分人馬守寧遠,親率滿桂、祖大壽等大將與三萬精兵,火速入關,日夜行軍,紮營於廣渠門外,使北京轉危為安。
以袁崇煥為例,吳三桂知京師危急,他率關寧騎兵,從山海關兩日夜可到朝陽門外,北京便可可以萬無一失,你認為吳三桂會及時來麼?”
王承恩伏地不敢回答。
近十年來,由於東事日壞,北京朝野私下議論袁崇煥的人多了起來,都說袁崇煥是少有的奇才,崇禎先輕信了朝臣的誹謗,又中了反間計,枉殺袁崇煥,自毀長城。
他清楚崇禎近幾年也從廠臣密奏朝野私下議論,反省自己,心有悔意,但為了面子,不肯承認自己錯殺了袁崇煥,也不願為袁崇煥昭雪。
崇禎看見王承恩俯首不語,問道:“你也聽說袁崇煥死得冤枉?”
王承恩叩頭道:“奴婢不敢妄言,風聞朝野早已有此議論,吳三桂只是一員武將,論忠貞、論謀略,都不能同袁崇煥相比,皇上,眼下十餘萬逆賊已把北京四面合圍,吳三桂的救兵怕是……不會來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崇禎流下眼淚,痛心地問道:“城上的守禦情況,你去察看了麼?”
王承恩哭著道:“皇爺,事到如今,奴婢只好冒死實奏,城上只有三千太監,老百姓和三大營的老弱殘兵上城的也不多,大概三個城垛才攤到一個人,守城百姓每天只發幾個制錢,只能買幾個燒餅充飢,城上又冷,大家飢寒交加,口出怨言,無心守城。”
崇禎急問道:“逆賊今夜是否會攻城?倘若攻城,如何應付?”
王承恩道:“逆賊陸續來到城下,尚在部署兵力,以奴婢忖度,逆賊很可能明日攻城,今夜尚平安無事,但須謹防城中有變。”
崇禎又不敢置信的問道:“城內派兵巡邏,查拿奸細,難道沒兵了?”
王承恩道:“三大營在沙河禦敵,不戰而潰,留城的兵力雖然按冊尚有五六萬,但是前兩天經戎政侍郎王家彥按冊點名,始知十之八九都是缺額,實有官兵人數不足五千,且多是老弱無用之人,充數支餉罷了,王家彥同奴婢商議,從中挑出千人上城,餘下的分在內外城輪班巡邏,如今北京城裡,全是些不管用的老弱殘兵啦。”
崇禎已經不指望吳三桂來救,守城兵力又空虛,亡國滅族的慘禍就在眼前,他大汗淋漓,渾身戰慄,但他畢竟性子剛烈,很快就深吸了口氣道:“土木之變,英宗皇爺陷敵,也先兵勢甚盛,挾英宗皇爺來北京城下,認為北京唾手可得,那時國家何等危急?朝中卻有兵部尚書于謙,打退也光,使京城轉危為安。
朕非亡國之君,可是十七年來,滿朝文武洩洩沓沓,徒尚門戶之爭,無一忠心謀國之臣,倘若朝中有半個于謙,又何至於會有今日啊!”
說著,就再也忍不住,掩面痛哭。
王承恩也抹著眼角道:“這是氣數,也是國運吶。”
崇禎哽咽說:“雖是國運,倘非諸臣誤朕,國運何竟至此,只說從天啟至今二十年中,國家何嘗沒有人才,皆因朝廷多是妨功害能之臣,矇蔽主上,阻撓大計,陷害忠良,使人才不得其用,不得其死。
從天啟朝的熊廷弼、孫承宗算起,到本朝的楊嗣昌,都是未展抱負就群起攻訐,使朝廷自毀長城,而有今日之禍,朕非亡國之君,而遇亡國之事,死不瞑目!”
王承恩知道城陷只在一二日內,也伏地悲哭,卻不知拿什麼安慰崇禎。
幾個乾清宮中較有頭面的太監宮女屏息立在窗外,也是有的偷偷揩淚,有的悄悄走開,到別處哭出聲。
過了一陣,崇禎還不死心的問道:“真沒辦法給吳三桂送去手詔,催他火速率騎兵來救京師?”
王承恩猶豫片刻,便道:“兵部已無辦法送出手詔,請容奴婢再去同廠臣密商,厚給賞銀,無論如何,今夜派遣個忠心敢死之人,縋出城去,將皇上手詔送到吳三桂軍中。”
崇禎哽咽說道:“趕快去吧!”
喜歡崛起1639請大家收藏:()崛起1639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