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總是吃不飽穿不暖,這個物種早就被淘汰了,它既然一直存活著,就有它的謀生之道。
第二個錯誤認知是:在危機的壓力下導致人類走進農業文明,這種說法曾經流行很廣,學者們稱之為“壓力說”、“危機說”,顯然也是錯誤的。
因為危機無法呼喚農業,物種在面臨生存危機的時候,使用的唯一辦法就是減少成員,實在是沒辦法了,那就是物種滅絕。
至於說搞出農業,顯然這是不可能的,不說太多,單單時間上就來不及,農業文明是召之即來的東西麼?
顯然不可能存在一個神農,然後就會種糧食了,石頭的鐮刀、鋤頭、犁、石磨,各個季節、儲存方式,這些都是漫長的技術積累,數千年甚至是數萬年才有了完整的農業體系,如果真的是為了應付大危機,農業還沒出來,人類就完蛋了。
“那就是說,其實‘互訓’,互相馴化這個說法是沒錯的,至少你認為是沒錯的。”陳梅老師總結道。
“我確實認同這個說法。”陳堪點點頭。
“那麼農業和定居的關系呢?在農業之前,人類主要是狩獵採集,那一定是類似於遊牧的生活,在農業之後,才有了定居,那是先定居再有農業,還是先有農業在定居呢?”
“你這個問題就像是在問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那是先有雞還是先有蛋?”
陳堪笑了笑,說道:“你如果將這件事情放在時間的維度中去思考,其實是不值一提的,農業文明從産生到定型,少說也得有個一萬年的時間,為什麼定居和農業一定要有個向後呢?為什麼不能同時發生,糾結這個問題本身就是沒有意義的。”
“嗯,也是。”
“以其去思考這個問題,還不如思考一下,定居是怎麼發生的,農業又是怎麼起源的。”
“陳老師,你這果然是善於挖坑啊,你剛回答了我的兩個問題,順手又給我挖了兩個大坑啊。”陳梅老師笑道。
陳堪摸摸鼻子,說順嘴了。
“陳老師,你可不能挖坑不填,順手將這兩個問題給我也解決了吧。”
“算了,陳老師你就當我沒問啊。”陳堪苦笑道。
“可是你問了啊。”
“陳老師,你還是回去問你兒子去吧,讓他給你思考思考,可以鍛煉鍛煉腦子。”
“那行,這兩個問題就暫時放一邊,現在陳老師你和我解釋一下,既然狼不能被馴化,狗是怎麼來的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