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tyetop >
sty1nove.k"
dataads297"
dataadforat="auto"
datafuidthresponsive="true"><ins>
可以改變皮囊。大學期間,我選修了營養課,我記得老師說過:“改變飲食習慣,就能改變體質”。
有時候,好吃的東西都害人,難吃的食材卻養人,當我一遍遍給自己洗腦,吃新鮮的、原味的、清淡的、天然的食物,結果味蕾都改變了,甜肥膩的、重口味的、深加工的,本能地不想吃,吃了總覺得口很渴,不舒服。
後來發現自己貧血嚴重,於是增加紅肉,有意識地增加補血食材,覺得精力有所提升。
我越來越覺得,吃商,塑造了你的身體情況和精神狀態。
吃商高的人設最對得起自己。
我身邊“吃商”最高的人,是在深圳認識的同事。
她入職時,我以為她是水嫩應屆生,經引薦才知道她比我大兩歲,面板白、身材好、有活力,我司“司花”非她莫屬。
她後來和我們成為超越同事的好友,好基因羨慕不來,高吃商值得偷師。
一起外出吃飯,她麻辣的、油炸的、燒烤的絕對不碰,她把以前經常發炎的扁桃體割了,所以吃飯點餐時特別自律,一定會吃得清淡;
我們商量中午帶飯,她頭天就把菜切好、配好放冰箱,早上起來炒菜,到公司後直接把飯盒放在開水房的開水桶上面,中午直接趁熱吃;
我觀察過她帶來公司的零食,要麼是拿玻璃小盒裝著洗淨的水果;要麼是一小把混合堅果或酸奶,而且我發現她吃完零食會去漱漱口;
每次和她一起吃飯,她常會流露出美食廣告裡,女主角沉浸在美味的陶醉模樣,我們原本同情她吃的東西沒味道,但看她吃得很享受。
她知道自己的身體情況,在吃上有所節制,捨得花時間精力用心為自己準備午餐,每次都心懷感恩地享用桌上的美食。
吃商上,她的意識和執行甩出很多人一個三環。所以每年公司體檢,她結果單上“醫生建議”那欄是空的。
之前我看到報道說:“醫院規模越建越大,數量越來越多,同時醫生隊伍成倍增長,而病人卻越來越多,這是醫生的悲哀,也是醫學的失敗。”
我這次在腫瘤醫院目睹爆滿的現場不亞於春運,住院部的電梯大排長龍,有多名保安維持秩序,化療病人多到病床不夠用,只能坐在走廊上注射化療點滴,患癌病人中不乏二三十歲的年輕人。
這種情況我覺得不是醫生的悲哀,而是醫學的悲哀,有資料說,“在誘癌主因中,第一位是膳食不合理,佔35”。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的醫生,治已病是醫生的事,但是治未病卻是自己的事。
我受不了聽人說“這不能吃,那也要忌口,活著有什麼這話的人去趟醫院看看,生病住院手術打針何其煎熬。
還有動不動就說“不能辜負美食”的,你嫌美食辜負你的還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