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的好,一口吃不了個大胖子,萬事萬物都是一點點積累起來的,要想做到知行合一,就一定要注意循序漸進。
《荀子?勸學》中說:“學習,從哪兒開始呢?到哪兒終結呢?答曰:依其順序來說,就是從《尚書》開始,到讀《禮經》終結;依其意義來說,就是從成為學士開始,到成為聖人終結。”
雖然每個人的潛能都是無限的,但是要做事,得腳踏實地,一步一步來。只有專心致志地做一件事,才能讓自己不斷地有新的領悟。
這就如同樹剛萌芽,用少量的水去澆灌。樹芽稍長了一點,再多澆一點水。樹從一臂粗到雙臂合抱,澆水的多少,都要根據樹的大小來決定,剛萌生的嫩芽,如果用一桶水去澆灌它,就會把它泡壞了。
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欲速則不達,揠苗助長,是不可能獲得成功的。
要在事上磨煉。
王陽明曾說:人須在事上磨煉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靜,遇事便亂,終無長進。那靜時功夫亦差似收斂,而實放溺也。
意思是:人必須在事上磨煉,在事上用功才會有幫助。若只愛靜,遇事就會慌亂,始終不會有進步。那靜時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斂,實際上卻是放縱沉淪。
王陽明有個弟子是做官的,他有心學習知行合一的學問,但是他平時公務繁忙,擔心學不好,於是問王陽明應該如何取捨。
王陽明笑著對他說,我什麼時候說過要你拋下公務來聽我講學呢?我的學問是行的學問,需要在事上磨煉才行。
你在斷案的時候,面對犯人,不會因為他的無禮而慍怒,不會因為他的討好而開心,不會因為他的懇求而失去主見,不會因為自己事情龐雜而敷衍了事,時時刻刻注意自己的所思所想,時刻糾正,這就是知行合一的功夫。
所以知行合一如果離開了切實的事物,反而會沒有邊際,找不到下手的地方。日常的工作和學習中,要注意鍛煉自己的心態,隨時隨地,每時每刻都是在修行。
一個人的能力固然重要,但是心態也同樣重要,王陽明南贛剿匪,多次身陷險境,但是他卻處變不驚。每次都能沉著冷靜地分析局勢,做出最有利的判斷,而這也是王陽明每次都可以化險為夷的關鍵。
只有日常中多注意在事上的磨練,在各種事情上鍛煉自己的應變能力,讓自己心境逐漸處在一種十分穩定的狀態下,只有這樣才能鍛煉出遇事不慌不亂的素質。
篤行才能出奇跡。
王陽明有句話:辨既明矣,思既慎矣,問既審矣,學既能矣,又從而不息其功焉,斯之謂篤行。
意思是,當我們已經分辨清楚,思考縝密,問得詳細,已經學會了,還是持續不斷地用功,這就叫篤行,這是獲得成功的必要前提。
不單做學問是這樣,做任何事情都是這樣,要想做到爐火純青,就要付出加倍的努力。
孔子當年向音樂大師師襄子學琴,師襄子看他天天彈一首曲子,實在看不下去了,就對他說,你彈得不錯了,可以試試新曲子了。
孔子說,我雖然熟悉了曲子,但是彈奏的技法並沒有完全掌握。
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說,你已經掌握了技法了,可以學習新曲子了。
孔子說,我雖然掌握了技法,但是還沒有領悟作者在曲中蘊含的情感。
又過了一段時間,師襄子提醒孔子說,你已經領悟了其中的情感了,是不是可以學習新曲子了呢?
孔子說,我還沒從曲中領悟到作者的為人。
過了一段時間,孔子彈奏曲子的氣質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副莊重肅穆的樣子。
孔子高興的對師襄子說,我終於知道作曲者是個什麼樣的人了。他志向高遠,應該是個統治四方的諸侯,只有周文王有這樣的氣度。
就這樣,孔子用了超出常人數倍的時間和精力,精益求精,把這首曲子彈奏得爐火純青。同時舉一反三,孔子在彈奏其他曲子的時候,也變得得心應手。
俗話說,“熟能生巧,巧能生化”。在社會浮躁風氣漸盛的今天,篤行恰恰是我們最應該學習的。
一件事,不是說表面上學會了就行,只有透過“篤行”來不斷地琢磨學習,反複咀嚼,才能把事物本身的規律內化於心,做起來才能得心應手,使得自己進入更高的境界中。
宋坤宇懂事後的每一天都會有很多長輩自發的前來,為她講解這些故事和大道理,輔助她人生的成長,這些自發前來的不僅僅有父親宋太平的朋友,還有人族聯盟的官員和行政星的星長們。
宋坤宇在有記憶的時候開始,就沒有見過親生父母宋太平和肖瀟,在她面前的只有影片影像,爺爺、奶奶、姥爺、姥姥都說她的父母和雙胞胎哥哥是為人族大局,而遠離家鄉的,每當看到這些大人物和父親、母親的好友,百忙之中抽時間前來為她講課,她都感到無比的自豪,晚間手撫過那兩份父親留給自己手寫版文件,還是會想念父親、母親和哥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