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告訴對方,下次有能力,機會合適的時候,再幫忙。
如果有人因為你拒絕了他,就跟你翻臉,你應該慶幸友誼的小船及時翻了。不然這輩子,註定你是下等兵,他是大老闆,你要隨時線上,隨時幫忙,幫完忙還主動敬禮說“團結”。
事實上,很少有人因為被幹脆地拒絕而把對方拉入黑名單,只會反思自己,重新評估雙方的關系,尋找舒服的點位繼續交往,這是一個雙贏的結局。
葉悠然講解完這篇文章中所推崇的最佳拒絕方式後,讓宋太平也講點職場的常識作為交換。
對於女孩子的蠻橫不講理,宋太平已經習以為常,憑藉著卓越的記憶,摘選了一篇網路上的文章,為葉悠然進行講解著:
同一個巷子裡的玩伴,長大之後差距漸漸拉開;同一個班級裡的同學,畢業幾年之後境遇區別很大;進了同一個公司的新人,隔幾年再看,成長的速度差的興許不是一星半點。
我常常在想,拋開出身、天賦這些改變不了的東西,同樣的起點、智商正常的普通人差距究竟是如何拉開的?
那些成長滯後於同伴的人,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嗎?不,他們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只不過他們沒去做那些他們知道自己應該做的事。
換句話說,“知道”不等於能“做到”。
而把同伴甩在後面的,恰恰是那群知道了就一定要做到,做了就一定要有結果的人。
知行合一,像減肥和戒煙一樣難。
學了很多知識、理念、方法、道理,可是卻沒有在自己身上看到成長,這是大多數人面臨的問題,也包括我自己。用韓寒的話說,這叫“聽過很多道理,依然過不好這一生。”
我們都知道問題出在哪,問題出在沒有把學到的東西付諸實踐。用王陽明的話說,這叫知行不合一。所謂“知之真切篤實處即是行,行之明覺精察處即是知。”
這簡直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了,空泛地談“要知行合一”,不斷強調實踐的重要性,已經沒有任何意義。它會像我們之前聽過的所有道理一樣,不起效。
難題是:我知道,可是我就是做不到,我想做到,可是結果就是不盡人意。
有人會把原因歸結於懶、不自律,可是這更像是一種自我保護性的說辭,就像家長說:我的孩子挺聰明的,就是懶、貪玩。這樣一來,他家孩子就算只考了十幾分,也還能繼續當一個聰明的孩子。
我們不如承認,“知道”和“做到”之間,總是有一道很難逾越的鴻溝。知行合一,像減肥和戒煙一樣難。
我們真正需要知道的是:有沒有具體的辦法幫助我們解決這個問題,幫助我們做到知行合一?
肯?布蘭佳就對這個問題感興趣。他最暢銷書籍《一分鐘經理人》在全球銷售了1 300萬冊。這個人主要工作是企業培訓,可是他卻失望地發現學員們聽完自己講的課,雖然心裡很認可,可是行為也沒有多大改變。也就是說,他那些口沫橫飛、激情四射的演講並沒有取得實際的成效。
所以他請教了很多人,思考和研究了很久,寫了一本書來回答這個問題。就是今天要介紹的書:《說到做到》。
他認為,知和行之間缺失了重要的一環。這關鍵的一環就是解決知行合一難題的秘訣。
哪一環呢?
說出來你可能覺得不信,肯?布蘭佳研究半天,找到的答案極其簡單,那一環就是:重複,再重複。
一本書當然不可能只有兩個字,他富有洞見地分析了知道卻做不到的三個原因以及相應的三個解決辦法。但所有辦法的核心要義都是“重複”二字。
你的成長可能恰恰毀在“學得太多”。
學習本身就是一段從知道到做到的旅程。知是行之始,一個人的行為改變總是從內心想法的轉變開始的,然後才逐漸由內而外變化的。
所以,一個人從“知道”到“做到”需要經歷三個層級的轉變,第一個層次的轉變是知識層次的轉變。
這是第一步,也是最簡單和花費時間最短的轉變。比起花時間整合並實踐,知識層面的知道要輕松有趣得多,所以人們熱衷此道。
然後問題就來了,肯?布蘭佳認為,人們知道卻做不到的第一個原因是資訊過載。也就是說,你的成長不是因為你學得不夠多,而是恰巧毀在“學得太多”。
這一點我深有感觸。在資訊時代,知識來得太容易了,除了學校的學習,還可以閱讀書籍、參加培訓、加入社群、收看直播、參與線上分享、訂閱付費專欄、報名付費課程、觀看名校公開課、看公眾號文章等等等。
我們像集體得了知識焦慮症和知識饑渴症一樣,花了大量時間獲取新知識。但我們越喝越渴,因為得不到的知識永遠在騷動。
所有知識産品本身並沒有問題,問題在於,我們太貪心了,根本不肯停下來鞏固、整合並付諸實踐。
所以我們獲取得有多快,遺忘就有多快。
拿網路上的文章來說,今天看到一篇關於職業規劃的文章,覺得幹貨滿滿,收藏了;接著看到一篇關於時間管理的文章,講得很深刻,收藏了;過幾天又看到一篇分享閱讀方法的文章,很有啟發,收藏了。我們是忙碌的知識採集者,樂此不疲地開啟和收藏新的文章,可是通常這些文章絕大多數會躺在收藏列表,被永遠地遺忘。
知識來得太容易了,我們就像自以為精明的大媽,去超市搜羅一堆打折銷售的日用品,自以為佔了便宜,可實際上那些牙膏、衛生紙、肥皂已經多的到後年都用不完,只能閑置在家,擠佔空間。
我們正在變成了知識囤積者,而不是真正的學習者。
真正的學習者明白“知道”不等於“學到”,“做到”才算“學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