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風小說網”最新網址:https://wfxs.app,請您新增收藏以便訪問
當前位置:微風小說網 > 歷史軍事 > 雍涼風雲 > 第六十三章 河州輿圖、犬牙交錯

第六十三章 河州輿圖、犬牙交錯 (第1/2頁)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好書推薦: 大明鐵骨 祖父漢武帝:開局慫恿我爹造反 聚寶盆中的大明 大唐逍遙侯 寡人有病 水滸從李逵開始 無限紀元之戰神傳說 三國之鐵漢柔情 富士山之雪 國色芬芳 人在大明有事燒紙 漢末之我來了 在曹魏打工的日子 炭燒三國 從寒門新郎開始 百年離殤 狼行末日 航海札記 大明之東山再起 崛起1639

河隴地區的部落兼併,與前秦統一北方,不斷併吞別國的過程,在本質上沒太多區別。

甚至因為統治地域的迅速擴大,前秦對新佔土地的統治都稱不上強力,多依賴於降附貴族與地方豪望,委任以方面的留守大臣也以撫治為主,力求恢復秩序、生產,以及西域、草原商路的暢通,對當地的胡、漢大姓也十分優容。

在這番前提下,以枹罕為治所,轄晉興、金城、隴西三郡的河州,就成了前秦控制河隴的重鎮之一。

枹罕以北為金城縣,得名自西漢名將李息所築金城,意為堅固之城,西北、東南兩面,與涼州治所姑臧,北秦州治所上邽,距離都在六百餘里。

由金城縣沿黃河北上,約千里,至西套中部,即秦朝所置北地郡的治所富平。富平故城以西,則是西漢時所築典農城,東漢時因為與西羌的戰事,北地郡三次內遷,最後一次本想向西回遷,卻趕上黃巾起義爆發,最終還是遷到了左馮翊。

典農城位於西套黃河西岸,由西南至東北依次為南典農城、上河城、北典農城,皆為西漢上河典農都尉馮參所築。

魏晉南北朝,時人稱南典農城為胡城,稱上河城為漢城,北典農城則以其外形得名呂城。

由於階梯狀的地貌,城周地勢天然高出,雖緊挨黃河,卻不易受水患侵擾,加上灌溉取水方便,周邊的胡部,也將呂城叫作飲汗城。胡夏赫連勃勃時,改作麗子園,利用水陸運輸的便利,在此駐兵屯糧,北魏時依此設懷遠縣。再後來,西夏李元昊稱帝建國,以此為都城,稱興慶府。

此時的河州治所枹罕,處在一個極其微妙的境地,東面是僅存三縣,人口凋敝的隴西郡。北面的金城郡,經過歷代多次分割亦只有三縣,好不到哪去。西面的晉興郡,則是前涼開國君主張軌為西晉涼州刺史時所置,只有晉興、左南兩縣。

金城東南、枹罕東北,為金城郡榆中縣,這三地之間還夾著一箇中孚,北魏時改作勇田。

榆中東北部,就是隴西鮮卑統主乞伏氏屯戍的勇士川,苻堅遇弒後,乞伏國仁在此築勇士城為都,建立西秦。

前涼張駿時,以枹罕東面的狄道為治所,將晉惠帝時所設的狄道郡改置為武始郡,中孚當時尚未從中分出,北魏改為勇田後成為武始郡治所,直至隋文帝時廢郡,將勇田縣劃歸由金城郡改置而來的蘭州,蘭州之名則源自其城南的皋蘭山。

去歲378年)冬,巴西郡人趙寶,趁前秦大舉南侵,就是在武始郡起兵,自稱晉臣,意圖在狄道以南、臨洮以西襲擾拖延,待到來年開春,再向東突破,威脅南秦州治所仇池,以及仇池南面的武都,結果周邊前秦將吏反應迅速,未及來年旋即將其平定。

枹罕南面屬甘松護軍轄地,其駐地位於臨洮以南,西北方向的西傾山東端諸羌部落,則從屬於吐谷渾,而吐谷渾此時又稱臣於前秦。

被苻堅授以南單于、鎮西將軍的乞伏司繁暴亡後,為籠絡、穩定、分化隴西鮮卑。司繁長子,在長安為質的乞伏國仁,回到勇士川繼任首領之位,當時年僅十一、二歲,如今尚不滿三年。

而勇士護軍,仍是國仁的從叔祖乞伏吐雷,又以輔弼為名,代掌部中要事。

這並非沒有先例,乞伏部前幾代首領,都是二、三十歲早亡,乞伏吐雷的父親乞伏祁埿,就曾在堂弟乞伏述延年幼無法任事時,直接被推為首領。只不過待述延年齒稍長,且有子傉大寒之後,祁埿又將首領之位讓渡,述延、傉大寒父子,即乞伏國仁的曾祖父與祖父。

另外,乞伏國仁的叔父乞伏步頹所部也有些不安分,可隨後數年間發生的事蹟表明,吐雷、步頹二人都忠心耿耿,一系列對立的異樣舉動,不過是在作戲,以此矇蔽周邊負責監視的前秦官吏。

枹罕西北,南屬黃河北岸的白土,北屬湟水南岸的允吾。後涼時,呂光以金城郡白土縣為治所,置三河郡,三河之名來自附近的金城河、賜支河、湟河。

金城河即黃河金城段,賜支河來自羌人對金城上游段黃河的稱呼,湟河亦是指黃河,而不是湟水。前涼張駿時,曾置湟河郡,築湟河城為治所,屬涼州,前秦沿制,西北方向二百餘里,就是西平郡的治所西都縣。

白土城建於東漢安帝在位期間,由於時間久遠,城牆生滿苔蘚,從遠處望去,呈青黑色,因此也被叫作黑城。

白土城東側約六十里,有一左南津,附近就是以此得名的左南縣,左南城再往東約一百四十里,即羌人所築石城。東漢延熹三年160年)春,時為護羌校尉,與皇甫規、張奐並稱涼州三明的段熲,率漢軍及湟中義從羌胡,大破聯合犯邊的西羌諸部,曾分兵擊破石城羌部。

而允吾,其縣境相對的湟水北岸,在西晉末年的涼州刺史張宜重設枝陽縣時,與允街、浩門一道被劃入新設的永登,即永遠五穀豐登之意,又與東北方向黃河支流,麗水流域之間的枝陽、令居,一道從金城郡分出,合併為廣武郡。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浩門即西漢所置浩縣,前屬張掖郡,西漢昭帝時改屬金城郡,東漢光武帝建武十一年35年),名將馬援出任隴西太守,曾在此擊敗先零羌,次年浩門、允街改屬隴西郡,不久金城郡收復,又劃歸金城郡。

允街置縣於西漢宣帝神爵二年前60年),故城位於麗水西岸,縣境西側與浩門相接。南側下游是枝陽,北側上游是令居,令居再往北就是武威郡的倉松。

倉松西漢時稱蒼松,東漢改為倉松,十六國後涼改稱昌松,設為昌松郡治所。倉松東面依次是揟次、魏安,西北即武威郡治所姑臧。武威郡東南部的這三縣,都始置於漢武帝時,前涼張寔稱王后,才改樸環為魏安。

在允吾西北,上游方向,湟水北岸支流浩門河匯入處,再往西不遠,相距約四十里就是晉興縣,縣城附近的廉川,時為河西鮮卑禿髮氏所據,倚之稱雄湟中。前秦滅亡次年395年),其首領禿髮烏孤在此築廉川堡,短暫作為都城,不久後向西遷往破羌樂都,建立南涼,樂都源自羌語音譯來的雒都谷。

沿著湟水繼續上溯,向西進入西平郡,至青海湖東岸,依次為破羌、安夷、西都、臨羌,前秦滅前涼後,這些地方雖然納入統治,但在軍城、墩堡之外,卻是為禿髮部及其從屬部落控制。

西平郡是在東漢末年由金城郡分置而來,隸屬涼州,前涼所置晉興郡,又是從西平郡分地設立,但自魏文帝曹丕受禪稱帝至司馬炎建立西晉,出自拓跋鮮卑的禿髮鮮卑就開始由陰山、河套地區沿黃河遷入雍、涼,活動範圍“東至麥田、牽屯,西至溼羅,南至澆河,北接大漠”。

澆河在西都縣以南,縣治在黃河南岸澆河城,分為東西二城,呈掎角之勢,後涼呂光以此為治所,置澆河郡。而西都縣以北,則是同屬西平郡的長寧縣,西晉永嘉五年311年),張寔返回涼州,代替因風痺臥病的父親張軌,由姑臧出兵,經石驢山南下佔據長寧,討伐在西平叛亂的曹祛,由此建立威望,逐步接手父職主政涼州。

禿髮本是拓跋的異譯,在西晉建立後沒幾年,河西、隴西連年大旱,時為河西鮮卑首領的禿髮樹機能,不滿西晉秦州刺史胡烈的暴政,起兵反晉,掀起了近十年的叛亂,史稱秦涼之變。

禿髮樹機能兵敗被殺後,諸胡部聯軍土崩瓦解,禿髮部降附於西晉,繼任禿髮部首領的禿髮務丸是樹機能堂弟,而務丸的曾孫就是南涼建立者禿髮烏孤。

章節報錯(免登入)
上一章 章節列表 下一頁
隨機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