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晉末年至十六國時的戰亂,比起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相互攻伐,有過之而無不及,長期的秩序混亂,導致人心思安、畏難,加上政權、時局又更迭頻繁,仕宦者多是明哲保身為先,以附從當權者來換取對家族的庇護,這就使得其忠誠十分有限。
後趙末,石虎近臣,官居侍中、司隸校尉的徐統,因預感到將生大亂,都不免為自身和家族的安危早做安排,他先後為苻堅、王猛品評揚名,來結好苻洪、佛圖澄,最終為了避禍服毒自殺,可妻小、族人還是多被捲入而喪命,只有被送回老家高平的幼子徐攀逃過一劫,至苻堅即位,為報舊恩,授其為琅琊太守。
後趙大亂時,已經七十多歲的姚弋仲請降於東晉,不久亡故,其子姚襄續統部眾,秘不發喪,自灄頭率部曲六萬戶南下,攻克並掠奪隸屬陽平郡的陽平、元城、發乾三縣,然後駐兵於西南瀕臨黃河的河渡要津碻磝,整頓改編部曲。
當時,姚襄以太原王亮為長史,天水尹赤為司馬,略陽權翼、太原薛贊為參軍,以略陽伏子成、南安斂岐、略陽黑那、略陽強白分別為左、右、前、後部帥。
隨後,姚襄率部南下河洛,欲入關中,與已經以長安為都,建立前秦的苻健交戰。姚襄由於不敵,敗退到滎陽,這才為其父姚弋仲戴孝發喪,但並未將靈柩下葬,仍尋機進兵關中。
不久,姚襄在洛陽麻田再度為前秦軍隊擊敗,危急時坐騎中流矢而死,幸得弟弟姚萇相救,才逃過一劫,之後軍資難以為繼,只得向名義上所屬的東晉歸降。數年後,姚襄敗死於三原,亦是因戰馬失蹄被陣斬。
姚萇後來曾與兄長作比,自承不如之處,其中提及姚襄“董率大眾,履險若夷,上下鹹允,人盡死力。”姚襄屢屢戰敗,卻總能收聚潰眾再度興起,除了善於籠絡人心的智術,更是這種身先士卒的魄力所致。這樣一個有事真上的首領人物,與作為大軍統帥卻聞風而逃的殷浩,又怎麼可能合拍。
東晉將姚襄所部安置到譙城,他卻指派弟弟代替赴任並充作人質,看起來十分謹慎,可轉頭他自己就單騎渡過淮水,到壽春與時為東晉豫州刺史的謝尚會面。謝尚也十分率直,撤去扈從衛士,著幅巾常服與會,二人素不相識,卻性情投契,一見如故,成為當時美談。
此後,東晉以殷浩北伐,與前秦交戰,欲抑制攻滅成漢後逐漸勢大難制的桓溫,可殷浩先後兩次都大敗而歸。
東晉永和八年352年)二月,謝尚、姚襄隨殷浩北伐前秦,由於謝尚安撫不力,導致後趙大亂時歸降東晉的張遇反叛,叛軍盤踞許、洛之間延阻了晉軍軍勢,苻雄、苻菁又率秦軍步騎逾二萬及時來援,與謝尚所部戰於潁水誡橋,晉軍傷亡一萬五千餘人,慘敗崩潰。
自將大部以為後續的主帥殷浩聞訊後,竟直接逃回了壽春,姚襄被迫拋棄輜重,一路輕裝撤退,並護送謝尚回到芍陂。因為對戰敗負有主要責任,謝尚去職待罪,將掌握的軍權悉數託付給姚襄,足見兩人關係之密切。
當時正值褚太后第一次臨朝,她與謝尚是甥舅關係,為此下達特令,只作降職,並未深究。後方的殷浩聽聞謝尚敗績,本該派兵支援、接應,可由於他率先逃跑,導致姚襄所在的前軍沒有機會重整,只能狼狽撤退,雙方由此結怨。
東晉永和九年353年)十月,張遇在關中與望姓串聯叛秦,重臣梁安、雷弱兒又陰奉苻健之命私下接觸東晉假意投降,於是自信滿滿的殷浩聚兵七萬,再出壽春北伐前秦,命姚襄所部為大軍前導。
與殷浩不和的姚襄卻看出端倪,不認為能夠取勝,更不願當炮灰,於是率部前出到山桑設伏,反過來一舉擊潰殷浩所率主力,隨後叛晉自立,入據許昌,圍攻洛陽,東晉這一次的北伐也就淪為鬧劇。而在此之前的一年裡,殷、姚二人之間早已勢成水火,殷浩對姚襄先後數次派兵襲擊、遣人刺殺,雙方仇隙已深,難以化解。
而前面所說的那些姚襄部下,太原王亮在姚襄遭殷浩排擠,叛晉北歸時,病故於洛陽,死前他曾建議姚襄放棄許、洛四戰之地,返回河北,而姚襄卻想佔據洛陽為基,再從河東入關中。尹赤早在姚襄第一次入關中失敗時,投降前秦被委以幷州刺史,但在姚襄與桓溫交戰,兵敗伊水北岸,逃入河東後,尹赤舉襄陵之眾歸附,又與餘者都在姚襄敗死於三原後,跟姚萇同時降附前秦。
期間曾從屬姚襄的弘農楊亮、滎陽夏揆,在其兵敗伊水後,則轉投了桓溫,前燕大舉南下,洛陽失守後,夏揆又為慕容氏效力,至前秦滅前燕,再次改換門庭。
都說不以成敗論英雄,可品評對比時,卻又難免以其成敗作為衡量標準,這些姚氏曾經的部曲分屬胡漢各族,但都折服於姚襄的個人魅力,即便轉投他處後,對舊主也從無惡言,被人問起,更將之比作孫策,只奈何時勢四面皆敵,難以施展,或讚歎、或唏噓,這一點極為難得。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楊亮投奔桓溫後,因出身弘農楊氏得到接見,被問起姚襄為人,他在回答時說“神明器宇,孫策之儔,而雄武過之。”後來楊亮出任梁州刺史,他以子為將,在漢中為東晉抵禦前秦侵攻,數次敗於秦軍之手,卻仍有勇氣魄力發起反擊,而他的三個兒子也因年少時受到姚襄影響,統兵作戰勇猛強悍,但只有次子楊佺期“沈勇果勁”,不似兩個兄弟楊廣、楊思平性情蠻橫粗暴。
淝水之戰前,桓衝對謝安、謝玄叔侄並不看好,認為必敗,哪知不久後,謝玄就以少勝多,擊潰前秦大軍。桓衝頓感失言,從而羞慚不已,年近六十的他一向有服用五石散的習慣,為此長期有疾在身,心情不好導致發病後久久不愈,於次年年初病故。
同時,謝安則乘勝主持北伐,為東晉盡復黃河以南地區,桓氏在中、西兩路亦出兵配合,攻克洛陽,楊佺期在收復梁、益二州時頗有功勳,之後被任命河南郡太守,並負責戍衛洛陽。此後,楊佺期以洛陽為據,先在陝城以南的皇天塢擊退竇衝,又西進湖縣攻入潼關,俘斬數千而還,數敗秦軍,頗有姚襄的氣度。
忠誠有誠信、盡職、服從之意,一直受到儒家文化的推崇,可是在五胡十六國這樣的亂世,說是禮崩樂壞也不為過。原有的封建秩序受到嚴重破壞,連世習經傳的高門大族,都出現不少粗暴的赳赳武夫,即便當時士大夫階層流行清談、玄風,可為了家族延續還是得迴歸務實,而有才無德之輩比比皆是。
苻堅尊孔崇儒,恢復太學,廣建鄉學,就是為了在經歷長期動亂的北方恢復文明禮樂,以求維護統治,達到尊卑有序,遠近和合之目的。因此前秦雖為氐族建立的政權,但文教禮樂,比之時為正統的南朝晉室,毫不遜色還猶有過之。
致力於恢復典章制度的苻堅,向有仁慈之名,臣下哪怕有所冒犯,但只要真誠懇摯,他都十分寬容,即便能力不足,也給予優待。
可是襄陽之戰時,早在前秦奪取梁、益二州時被俘,一直被苻堅待以寬仁的周虓,不僅暗通桓衝,事洩後又從長安出逃,在士卒將其追獲後,苻堅以其對晉室的忠誠為由,予以赦免。
周虓曾數次當面辱罵苻堅,還與桓衝暗中傳遞書信,透露前秦虛實,這樣的人都赦了,幾乎同一時間,卻殺了李伯護,這就形成了一個鮮明的對比。
東漢末年,汝南平輿人許靖,與從弟許劭,都以品評人物成名,共創月旦評。但俗話說的好,同行是冤家,二人因為意見分歧並不相投,許劭擔任汝南郡功曹時,就抑制許靖,使之不得錄用。
至潁川潁陰人劉翊做汝南太守時,許靖才獲薦出任計吏,負責察舉郡內孝廉,之後又以此為跳板,在前往洛陽上計時得到賞識,入朝任尚書郎。
不久後,董卓專權,以吏部尚書周毖,與當時已經負責領選的侍郎許靖,一同舉貶官員,淘汰昏庸,提拔才士。
而正是在許靖建議下,提拔了潁川籍的荀爽、韓融、陳紀等人擔任公、卿、郡守,同為潁川人的韓馥由尚書外任冀州牧、張諮為南陽太守,又以侍中劉岱出為兗州刺史,孔伷為豫州刺史,張邈為陳留太守。
而這些人到任後,紛紛反叛,組織地方軍隊,聯盟討伐董卓。董卓為此將周毖斬首,許靖的堂兄許瑒時為陳國相,正與孔伷合謀討董,許靖畏懼之下,逃去投奔孔伷,就此開啟了堪稱傳奇的跑路避難之旅。
在孔伷死後,許靖先後依附於揚州刺史陳禕、吳郡都尉許貢、會稽太守王朗、交趾太守士燮,都受到禮遇、款待。在躲避戰亂的途中,許靖時常收留救濟親族、同鄉,孫策東渡長江時,不少士人都逃往交州,許靖也是其中之一,但他坐在江岸上指揮若定,等到家人、同族以及從者都登船出發,才最後一個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