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秦方面,唯有金俱難、王顯等寥寥數人尚且保持幾分清醒,在毛當、毛盛率二萬騎兵趁盱眙之勝,急襲堂邑驚潰晉軍後,金俱難即以軍糧不繼勸主帥彭超就此退兵。
俱難並不姓金,這麼稱呼是為了與範俱難做區分,他是金城人,出自河西鮮卑,原為彭超兄長彭越的部將。範俱難則是隴西羌人,早年為南安羌大酋雷弱兒部下。
前秦滅前燕後,苻堅委任關東六州牧守,當時鎮守河州枹罕的彭越,由平西將軍、涼州刺史,遷為左將軍、徐州刺史。
彭越出自安定盧水胡,二十多年前,前秦立國時就已成名,與苻飛、鄧羌、徐盛、範俱難並稱,苻健在位時,為前秦國中大將。王猛平定斂岐、李儼之後,又以彭越在枹罕鎮守多年,其家中世代都是盧水胡大酋,在安定、湟中、臨松等地胡部中都頗有聲望,可以說是一呼百應。
將彭越委任到關東,實際上也是為了淡化其家族在隴西、河西的影響,削減其實力,畢竟他不是苻堅的嫡系。金俱難就是彭越改刺徐州時,由枹罕鎮兵轉入長安中兵任職,統領彭越麾下被分割後遷徙到長安的部曲。
前秦攻滅前涼、代國時,彭越病逝于徐州刺史任上,當時苻洛統率幽、冀二州兵馬,主持伐代,兗州刺史梁成率部從徵,之後職務又轉回中兵,留守秦、代邊境。
而彭越死後,留下的政治遺產,被他的弟弟彭超與部將金俱難分別繼承,彭超封關內侯,遷廣武將軍,繼梁成之後出任兗州刺史,鎮守濮陽。
而金俱難則是升任後將軍,管理長安北部,渭北到安定南部的盧水胡諸部屯戍事務,但他出身隴西鮮卑小部,作為彭氏的代理人,威望並不足以服眾,只能倒向苻堅。
這種情形,與代國降附被分置為兩部後,憑藉苻堅冊封,取得東部統治法理的劉庫仁頗為相似。
自先秦兩漢以來,盧水胡以彭盧戎遺民為主體,又廣泛吸收匈奴、月氏、貲虜、雜胡、秦胡、羯族、氐羌等部族,然後統稱為盧水胡,東漢時經常作為附屬接受徵召,討伐西域、匈奴,部分首領因此接受冊封而漢化。
嚴格來說,彭越死後,因其政治遺產的劃分所生齟齬,彭超與金俱難之間本就有一定矛盾。在彭超的角度,金俱難不過是他傢俬屬部曲出身,應該無條件服從才對,而不是討好苻堅,竊據高位。
其實這在胡人政權中十分普遍,因為國家從上到下的制度尚處在對漢族文化的效仿、學習、完善之中,還沒有徹底的封建化,傳統的部族文化受到系統的漢文化衝擊,可各族首領仍留存著舊時部族會盟合議的習俗。
謝玄命何謙率軍救援困守三阿的田洛,仍是解圍彭城時的老套路,三阿為水路環繞,陸路進出僅有西北方向,且地形狹窄,進入夏季後,周邊多溼地,遇雨泥濘,秦軍雖然佔據兵力優勢,卻因為戰場條件不利,大部隊無法展開。
再加上秦軍補給線要從彭城到淮陰走水路中轉,此時因為季節導致邗溝水文變化,後方軍糧供應也出了問題,秦軍佔據彭城後,彭超所命留守兗州治中徐褒,已經為此事傳信來報。
謝玄此前撤回廣陵時,將沿途本就人煙稀少的聚落盡數徵召、遷徙,而秦軍因苻堅嚴令禁止屠城、劫掠,近十萬大軍征伐敵國,由於進軍過快,事先準備的船隻和民夫數量都不足,後勤運力已經跟不上了,哪怕稍有些許挫敗,都可能在數萬人的大營中引發連鎖反應。
三阿城下,彭超再次選擇了保守,就如之前在彭城圍攻戴逯時那般,下令圍城的秦軍後撤。
而何謙則是趁著秦軍沒反應過來,利用資訊差,成功將搭載援軍、器械、糧秣的船隊送入水門,值得一提的是,進入三阿的援軍將領就是有過被圍經驗的戴逯。
隨後,何謙率本部人馬藉著夏季的急流,由水路迅速撤向白馬,與謝玄的主力會合。
幾個月前在彭城為戴逯解圍,謝玄就透過彭超的反應,敏銳的察覺到對方心理,以及臨陣時的用兵特點,這次仍派何謙護送戴逯進入三阿,既是救援田洛,也是挑動彭超的心態,充當誘餌。除非彭超在受激後還能忍耐,就此退兵,否則無論猛攻三阿,還是調兵追擊何謙,都是落入謝玄算計。
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
由於三阿晉軍得到增援,秦軍此前的圍攻算是白費了力氣,士氣隨之低落,再繼續圍攻也是難度大增。
於是,金俱難再次勸彭超就此退兵,話語中也不怎麼講究禮儀了,以襄陽戰事已經結束為由,而秦軍在東線飲馬江北,已經超額達成任務,毫不讓步。
而此時的彭超,指揮心理為謝玄窺破,又被刻意激怒,已經是強行忍耐著,告誡自己不要因怒興兵了。
金俱難規勸時,所提及的理由,彭超也認同,可其措辭卻十分強硬,還總是以苻堅的上命來壓人,每次議事時更當著下級將領評議他這個主帥的過失,一點面子都不給,經常讓他下不來臺。
雙方早就有過節,彭超這下再難抑制怒火,加上滅國之功的誘惑,於是他拒絕退兵,與金俱難針鋒相對,不管對方說什麼他都反對,完全聽不進去。
其他高階將領中,毛當、毛盛、王顯都是矮一輩的後起之秀,毛當、毛盛在三人中年紀稍長,又是同族,一起領兵去了堂邑。邵保文武兼備,為人持重,資歷也夠,倒是能從中說和,卻又留守在淮陰,戍衛屯糧之地,這是入夏後秦軍為應對水文變化而構建的前沿樞紐。
至於王顯,因為太過年輕,介入主帥與高階將領的衝突,幫誰都為難。王顯出身京兆王氏,其妻是呂德世長女,在王、呂兩家資源加成下,入仕起點也高,此時不過二十二歲,已經執掌中兵強弩營,以他的官職、家世,履歷也不需要再“鍍金”,雖未表明態度,可心中卻是傾向自淮南撤兵。
王顯學識不俗,曾為苻堅侍從,輪值禁中顧問左右,統軍練兵也有家傳,頗受信重,絕非草包。只是限於年紀,缺少實戰經驗,此番領軍外徵參與攻打襄陽,隨後支援東線戰場,都是在家族親故提攜下,按部就班的經受歷練。